第一章 董小姐(1 / 3)

龍虎山聖地自古便是出盡了神仙一流的人物,曆史上最為出名的便是那位立誓不除盡世上邪魔,不成仙道的張淩道,便曾是此山掌教。張淩道此人劍道無雙,玄術道法已超曆代先祖,最為值得一歎的便是張道淩一生大氣,最是氣魄動人的莫非張道淩已登造化即將羽化飛升的那一次,他立於龍虎峰之上,天劫雷澤,紫電驚人,放出驚世宿願,:世上魔頭未除盡,道淩怎敢成仙,貧道願以百十年修行,換貧道一世輪回!

張道淩乘鶴南去。

龍虎山上的道人等待他的轉世至今已四百年……

當然這隻是世上傳言,在這個唯物主義的社會上,沒人會相信。最多,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傳說罷了!也僅僅隻是一個好聽點的傳說。

……

龍虎山上諸山入雲,似如指天大劍插入了雲間,雲霧繞山,山披雲煙,靈氣氳氤山天一色,好似是接通了天地數十萬丈的空間,氣度那是說什麼也得是高的上了天。龍虎山洞天福地,非得要說的是此地秋冬交集之時,才算最有靈氣之時,整片山似如海上仙島,飄飄呼,大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山與霧交映,或仰視,或俯視亦不能窺得全貌,怪不得世人常傳有白發仙人曾留詩:折腰不見青山貌,何畏浮雲入幾層!

縱有連綿起伏的山腰上綠意深翠,布滿了大山,一簇簇叢林茂葉蓋滿了山間,眼中盡是盎然如柱的生機之色……上有齊天瀑布宣泄而下,氣衝鬥牛,大氣磅礴之勢震人心魄。最後一柱大山瀑流更是直落三千米下的深水譚中,煌煌大勢,不可畏:天地之威重矣!

龍虎山最為出名之地,也就是龍虎山之名得來的緣故,便是那一龍,一虎兩座巍然高峰。龍峰,一龍甩尾直達百千丈,大有戲耍蒼天之威,它承接整片山群,說是龍虎一門的龍脈並無不妥。虎峰雖不及龍峰寬廣,但虎峰之相猶如一隻怒虎張開血盆巨口,像是對天而吼,更想是要氣吞天地,委實算霸道絕倫……

靈秀山間,一個衣著灰衣、身高八尺的男子,背著一個大大的行軍包,因帶著鴨舌帽子而看不清麵貌,如一棵挺拔的青竹一般站在半山腰的石階之上,清明如炬的眸子靜靜的凝望著山間之景。

片刻後,這位名叫薑哲的男子微微拿開鴨舌帽,露出一張充斥著剛陽之氣的英俊臉龐,修長的手指間抓著一塊寫了一個古怪符文金色的透明古玉,目光盯著遠處青山,似有所感,喃喃自語道:“龍虎山,當之無愧是道教祖庭。如今一見方知世人並沒有虛言,隻是不知此去龍虎山能解了我心中的迷惑嗎?

如果不能,真的要打斷那個二嘴子老張的三條腿嘍!”薑哲嘴角一扯,笑的有些陰沉。

薑哲抬頭望天,天色略暗,身子一動提起身上似乎有上百斤重的行軍大包,大步向山上階梯跨去,步子看是跨的很慢可速度卻委實不慢,一轉眼,山腰間已不見了他的身影。

……

迎客‘大頂庭’起於龍虎山門前,接至千米石階外的龍虎山六丈古石門前。大頂庭的主要作用自然是迎客而已,不過若是迎客怕也沒這麼簡單,庭上六根大柱撐起一座六麵陵頂雕獸浮雲的歇腳大廳,古意盎然,浮雕精致,必是出自大家之手,上有萬裏浮雲遊動其中,下有青山飛瀑直泄而下,任誰看不得不歎一聲——氣派!

龍虎山上多香客,一柱燃煙一兩金。

這麼一句話就刻在了龍虎山的迎客大頂庭上,說是傳自當年路經此地的苦修爛和尚隨口所言,不巧被一位恰好有些名氣的書法大家聽了,便為龍虎山這半庭送上了那麼一段對聯來。

此句似乎有些諷刺龍虎山華而不實之意,不過卻也算是說了一句實話,不知是不是龍虎山上的一群老牛鼻子心胸大氣,還是覺得佛教的一群禿驢倒什麼關子委實不爽,管你怎麼說,唉~道爺還就這麼用了!雖說可能有幾分意氣相爭,還真就給他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