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連續殺人事件(一)(2 / 3)

“是的。”話還沒說完,一個聲音響了起來。

我低頭一看,是那個老太太。

“政兒告訴過我,一個穿著奇怪的人指使他幹的。”

“哦?守政大人被威脅了?”

“是的,政兒生性膽小,可憐我這政兒啊!”

“啊!”一聲尖叫劃破天空。

提著我的人把我一仍,跑了出去。我也不甘示弱,雙腳著地,像離弦的箭一樣,緊隨其後。

“哼哼,小鬼,小瞧你了,你居然追得上我這個‘飛毛腿’。”

“嗬嗬,別小瞧我。”

第二個案發現場——

“啊?這個,這個,也太奇怪了!”

“是呀,我破案幾十年也沒見過這麼奇怪的案件。”

這次的被害者有兩個人,死者的頭和頭幾乎碰在了一起。其中一個與第一個案發現場的人躺的位置幾乎一樣,都是仰麵躺在地上的。與他頭對頭的人是爬在地上的。

“喂喂‘飛毛腿’他們是誰,我第一次到這來。”

“門前的是李家的李昶斌,門後的是王家的王君豪。”

“哦!”

(李姓的來源有三個。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3、(1)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2)、遷徙分布。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係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曆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4、郡望堂號。(1)、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2)、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一世孫李忠。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王姓,是我國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其源遠流廣,係出多門。據《中華姓氏通書》載:“早在先秦時期,黃帝,虞舜以及商周諸王的後裔就紛紛以王為姓,其後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從而形成王姓的眾多來源。”概括地說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媯姓之王、虜姓之王、以及賜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換姓之王、複姓之王等諸多門係。正如宋人鄭樵要所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上杭王氏,是為黃帝開族,係出姬源,子晉受姓,派衍太原。史載,周靈王的長子姬晉,也稱王子晉,又名王晉、王喬(公元前565—前549),因直諫被廢為庶民,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烈仙傳》則曰:周靈王太子晉,聰明天縱,善吹笙,作鳳凰鳴,年15娶累氏為夫人,16歲遊伊洛之間,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後乘白鶴至緱氏山頭,賓而天仙。至周敬王時,其子宗敬,官至司徒,有功於朝,敬王賜姓,顯王追封,以王為氏,遂為受姓之祖。其受姓世序為:子晉—宗敬—綱—錯—典—渝—息—恢—原—佐—頤—翦—賁—離(子:威為太原郡祖,元為琅琊郡祖)—威—遠—常—高—吉—駿—崇—尊—嘉—霸—鹹—烈—澤—昶—湛—承—述—坦之—愉—緝—慧龍—寶興—瓊—遵業—鬆年—邵—圭—敬德—貫—臻—泰淑—暉—瑾—謀—吉—該—餘—項—璫—勝業—懷—勤—著—祥—充(兗)—大明—伯玉—知清—紹—友輝—克俊—正卿—薰—大璋—繼宗。(以上世係源於閩西各縣《王氏族譜》,但閩西《王譜》與《中華姓氏叢書·王》對照,世代不一,出入懸殊,難予辨析。如自太子晉至王鹹,《閩西譜》記為15代,《叢書·王》則記為21代。《閩西譜》把王錯定為第四代,《叢書·王》則定為11代。所有這些,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考證。)王姓,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大望族。世有“武庫將軍氏,文豪宰相家”的美譽。由於其人文薈萃,累顯高官,故其郡望之多,更為全國之最。正如《中華姓氏通書·王》所述:“王姓,現在是中華民族的第二大姓。……自漢代以來,至少有二十一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等,顯貴曆史長達數百乃至千年,人才輩出,世係不斷,名載墳典,於世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