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是懷著一顆極度矛盾的心情離開荀攸家中的:他高興的是自己終於得到了一名曠世謀臣,並還極有可能解決掉長安最大的一次危機;可他同時也很失落,失落的原因是那些跟荀攸都差不多的牛人,一個個都投向了曹老板的懷抱……
然而,大漢的太陽不會因為大漢天子心情不爽就不升起。而太陽升起,便又是劉協上班的時候。
可這次劉協發現大殿上那氛圍不對勁,大臣們一個個交頭接耳,貌似在商量著什麼。直到張宇那尖細的嗓音宣布早朝的時候,這些大臣才一個個躬身下拜,但即便在跪拜的時候,也都是一副惶惶的神情。
劉協當然知道這些大臣為毛都這德行,很顯然,牛輔這貨不同意朝廷的詔令,準備起兵造反了。果然,王允這老頭子又第一個站出來,氣憤填膺的說道:
“陛下,中郎將牛輔接到朝廷詔令之後,抗旨不遵,不但不解散關外叛軍,反而整備軍資,圖謀造反!”
此語一出,朝堂頓時喧嚷。雖然眾大臣可能已經得到小道消息,但由王允這樣說出來,那味道自然就不一樣了。
而久經朝堂的劉協此時真的已經練出來了,聽到王允的訴事之後,仍是一臉淡漠,靜聽那些大臣們吵吵嚷嚷的雜音,仿佛一切都跟自己無關一般。
因為,劉協在等!等王允主動請命派軍征討叛亂。
雖然大略方針已經定了下來,但朝堂上這些應對之謀,還得靠劉協的現場發揮。
劉協是絕對不會允許那些叛軍兵臨城下的,然而,王允也同樣不能容忍。可是,兩人理念不同,賭的,就隻能是氣度和膽略了。
其實,關於牛輔叛亂這一段,劉協後來也慢慢想起了一些,加之李儒的線報。劉協基本推測出了牛輔此時的狀態:牛輔這家夥怯弱多疑,加之董卓已死,他也鎮不住所有的涼州軍,根本不想跟朝廷打這一仗。但假若是解散逃跑的話,又怕會被朝廷秋後算賬,一個個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無奈之下,牛輔隻有使了這一招,一方麵強硬回絕朝廷解散的詔令,一方麵整備軍資,做出一副要攻打長安的樣子,想看看朝廷的反應。
事實上,牛輔也的確是這樣想的。因為假如牛輔真的打算破罐子破摔的話,就根本不用回複朝廷的詔令,直接就率軍進攻長安了,而不是像現在一般駐守陝縣,作出一副厲兵秣馬的樣子。
所以,基於此,劉協也比較沉得住氣。可王允卻沒眼線和後世眼光,他隻看到牛輔一副殺氣騰騰的樣子,還阻礙著自己實現興邦富國的計劃,心中又是急恐又是惱怒,便出言說道:
“陛下,牛輔欺君罔上,無視朝廷,自當出兵征討。臣欲讓溫侯率軍出征,以正朝廷威名!”
“陛下,牛輔鼠輩,涼州兵何足數也?臣願提牛輔頭前來,以報皇恩!”呂布這貨待王允說完,便直接跳出來,表一表自己的決心。
在王允和呂布看來,劉協是不會同意這次出征的。即便是同意,也不會讓呂布帶兵,而有可能是重新重用皇甫嵩。本來,若是沒有皇甫嵩的出現,王允也願意讓長安內的董卓舊部去對付關外董卓舊部。即便是失敗,那也是狗咬狗一嘴毛。可現在不同,皇甫嵩忠於漢室,以他之名,長安內董卓舊部幾乎就是劉協的軍隊,而劉協又明顯不願與關外叛軍作戰。所以,王允無奈,隻得同呂布一起,先聲奪人,力爭拿下這次征討牛輔的曆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