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景平二年,由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引發的叛亂,最終因為吳三桂的出現而被平定。在這場叛亂中,雖然滿清並沒有死多少人,但給其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帶來的動蕩,對於清朝政權來說卻是極其嚴重的!
兵敗後的多爾袞逃到了滿清與蒙古的接壤處,在那還有著擁護他的蒙古八旗中的幾位王爺。繼而,陸續有多爾袞的追隨者從各個地方趕到,重新歸到多爾袞的部下。元月底,在部下們連續幾次的“勸進”之下,多爾袞登基為帝。
這時候的清朝,發生了一個古怪的,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況:一個國家竟然分裂成了三個朝廷;在盛京,是由福臨稱帝的,所謂的“正統”朝廷。
在與明朝接壤的地方,則是由大明帝國為其後盾,以明軍為其依托,由碩托為“攝政王”,豪格幼子富授稱帝,年號“大昌”的朝廷。而在與蒙古接壤的地方,那就是新近登基,所謂的“統元帝”前清朝攝政王多爾袞。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兩代君王努力開創下的清朝江山,就這麼從此後四分五裂。
在盛京方麵的滿清朝廷,因漢軍正紅旗旗主吳三桂屢次平叛有功,更在多爾袞發動的變亂中,一手挽救了清朝,因此,被朝廷冊封為多爾袞本來應允他的“平西親王”,揚威大將軍。而漢軍正紅旗也被封為漢八旗之首。
隨著吳三桂的被冊封,盛京的漢人官員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洪承疇、祖大壽等吳三桂一係列的官員,都分別因為吳三桂的原因得到了重用。漢人官員開始形成了以吳三桂為中心的一個集團,隱隱然有與滿人官員分庭抗禮的趨勢。
當然,這不是孝莊太後願意看到的。她隨後升濟爾哈朗輔政王為攝政王,統領大清一應滿、漢、蒙文武官員。又提多鐸為輔政王,唯一濟爾哈朗副手。孝莊太後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就是要以濟爾哈朗和多鐸的滿人官員體係,來遏製吳三桂的漢人官員體係。
參與多爾袞叛亂的鞏阿岱被處死,株連九族。索尼其心險惡,有其義子阿克頓、撻木格樂紛紛出首揭發其罪行,但念往日有功於朝廷,被恩準服毒自盡。負責監督索尼服毒的官員回來後向孝莊太後彙報,索尼在死前仰天長呼:
“我識人不明,養了兩個狼心狗肺的兒子,實在是死有餘辜。可惜,可惜我滿人的江山,眼看著就要落到漢人的手裏了。孝文皇帝,你睜開眼睛看看吧,你一心想要得到的吳三桂,現在終於來了,可將來亡我大清的,必然就是這個人啊……”
在聽到了這番話後,孝莊太後並沒有說什麼。但她心裏清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索尼所說的話也正是自己心裏所擔憂的。但現在朝廷卻沒有辦法動吳三桂。
一來吳三桂有大功於朝廷,貿然動他隻會令軍民寒心。二來他所指揮的漢軍正紅旗已經成為了大清的支柱,一旦動了吳三桂隻怕會引起激變。而最重要的一條,即是心腹大患多爾袞還在,必須要靠吳三桂去對付多爾袞。
在這樣的心態驅使下,孝莊太後斥責索尼死到臨頭,尚敢誣蔑朝廷重臣雲雲。
而在清朝朝廷的善後工作中,有兩個年輕人被迅速得到了提拔。他們就是索尼的義子阿克頓和撻木格樂。這兩人在平叛中立下了功勞,分別被破格提升為盛京將軍和一等侍衛。這樣的提升是清朝從來沒有過的,一時間兩人也成為了朝廷中引人注目的新星。
撻木格樂心裏對孝莊太後的感激無以言表,他認為今天所獲得的一切,完全都是孝莊太後所賞賜給自己的。自己除了為太後披肝瀝膽,死而後已,根本找不到任何報答的辦法。
但他昔日的兄弟阿克頓,卻和吳三桂越走越近。不錯,自己的確成為了盛京將軍,但卻沒有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隻有抱緊了吳三桂這棵大樹,自己的仕途才會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