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很多父母的眼裏,孩子飲食習慣的好壞並不重要,等其長大後一定可以慢慢糾正。但事實上,在孩子0~1歲這段時間,他所養成的飲食習慣,會影響他童年期的飲食習慣,甚至會持續影響到其成人後的飲食習慣,這點很明顯的可由現在肥胖兒童的飲食行為中得到印證。這些挑食的孩子,多半不愛吃蔬菜,且偏好高油脂、高糖類的油炸食物或飲料。加上父母有著“白白胖胖的小孩才健康、才強壯”的錯誤觀念,肥胖就自然會伴其終身。
由於每個孩子的性格、家庭環境都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喜好口味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但如果孩子的偏食現象嚴重,就會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父母就要萬分小心了。
一般來說,孩子的偏食表現和偏食原因各種各樣,但糾正偏食還是有一些基本的章法可循的。下麵就介紹5招妙計,父母不妨一試,幫助孩子改變挑食的毛病:
1)不要給寶寶過多的選擇
如果父母這樣問孩子:“寶寶,今天想吃什麼?”那麼,他的回答肯定是他熟悉的食物。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換一種方式問孩子:“寶寶,今天晚上想吃南瓜粥還是玉米粥?”讓寶寶隻能在這兩種食物中進行選擇,他的餘地就小了。
當然,父母們不要真的隻準備這兩樣食物,寶寶的口味還是要適當照顧的。不用多,每餐有一種他喜歡的東西做搭配就夠了。
2)有足夠耐心去等待
如果父母總對孩子這麼說:“吃完這些青筍,媽媽就給你拿飲料。”那麼,這隻會讓寶寶繼續保持對飲料的喜愛和對青筍的厭惡,並讓他漸漸學會討價還價:“媽媽,你先拿飲料我再吃這個。”
其實,父母需要明白,自己完全沒有必要用喜歡的食物做誘餌讓孩子吃飯,隻要你不斷地將青筍同其他食物放在桌子上,不用特別嘮叨或許諾,也不用“威脅”,隻要耐心等待即可。
為什麼這麼做就可以?因為,若孩子能看到父母津津有味地吃新鮮的青筍。幾次之後,他就會改變自己的主意,一點一點地接受青筍。
3)遊戲引導
在進餐前,父母可以專門挑選一些與飲食有關的兒歌,通過兒歌引導寶寶健康飲食。“小白兔,白又白,愛吃蘿卜和青菜”、“老奶奶拄拐杖,愛吃韭菜炒雞蛋”等,潛移默化中改變寶寶不良的飲食結構。
曾經有個媽媽為了讓寶寶吃胡蘿卜,就編了一個好聽的故事告訴寶寶,說胡蘿卜來自火星。寶寶是個小天文愛好者,這樣一來,立即就喜歡上胡蘿卜了。
4)正確估計寶寶的食量
寶寶雖然活動量大,但胃口小,因此,父母不能對他們的食量有太高的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孩子吃掉一個雞蛋餅,就已經能夠為他提供足夠的穀類和蛋白質了。如果父母還是很擔心,那就應該采取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在下一餐前給他提供含維生素較多的水果,以彌補前一餐營養不均衡的缺憾。
5)媽媽做個好“大廚”
想讓孩子不挑食,媽媽就要練好廚藝“內功”。飯菜要常變花樣,上下餐之間不要重樣。如果每天都是西紅柿、茄子、黃瓜、豆角,做法也很單調,炒、蒸、燉,即使是大人也會吃膩的,更何況孩子。所以,媽媽不妨向有經驗的其他人取點廚藝經,或者上網去交流、查看如何才能做出孩子愛吃的菜。
13.“媽媽,我肚子疼”
——孩子為什麼喜歡裝病
5歲的洋洋,經常說自己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實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就說肚子痛,要媽媽來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後洋洋活蹦亂跳的,根本看不出他有一點不舒服。
前一段時間,幼兒園裏舉行拍皮球比賽。洋洋拍到一半兒就蹲下了,說自己的腿痛。嚇得老師趕緊抱著他去了醫務室,結果到了那裏,他卻說“好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洋洋覺得自己拍皮球拍得不好,不想再繼續比下去。還有的時候,晚上媽媽忙著準備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纏著媽媽陪他,說自己頭很痛,睡不著……這樣的事情真是屢見不鮮。
雖然,父母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裏人和老師也就挺照顧他的,誰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呢?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麼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在這個案例中,洋洋之所以反複“裝病”,肯定是因為“裝病”多次讓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如果不“裝病”,那麼可能有些願望就不能繼續得到滿足了。比如,如果洋洋不說肚子痛,媽媽就不會來接他回家,而他隻能乖乖地在幼兒園睡覺了;如果不說腿痛,老師可能還會讓他繼續練習拍皮球……概括起來,我們就明白了洋洋“裝病”的行為軌跡:
首先,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可能尤其是媽媽)和老師特別關心洋洋,而且特別容易滿足洋洋的各種願望。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的願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了。比如:平常媽媽都讓洋洋自己先睡覺,可洋洋生病的時候,媽媽總是陪在洋洋身邊哄他睡覺;平時媽媽一般都要等幼兒園放學了才來接洋洋,可洋洋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會很早就來接洋洋;平時老師對小朋友都差不多,但如果哪個小朋友生病了,老師會特殊給以關照;等等。
其次,體質虛弱、多次生病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隻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如果媽媽隻是偶爾地“失去原則”,洋洋是不會有這個印象的,或者說頂多有個模糊的感覺,但多次的經驗卻很容易讓洋洋形成這一觀念。
再次,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於是嚐試了“裝病”,結果媽媽或者其他人真的信以為真,洋洋如願以償。
最後,洋洋經過幾次嚐試,發現“裝病”是個“控製”媽媽或他人的好辦法。於是,他就認為這是個可以滿足自己願望的好辦法,從而“裝病”的行為就逐漸形成並根深蒂固了。
像洋洋這樣的情況,在當今的孩子身上具有廣泛的普遍性。有些孩子習慣用生病來逃避自己所麵臨的困難,比如不想去幼兒園,不想吃東西,不想參加演出,等等。
一般來說,喜歡裝病的孩子,其父母多數是“少溫暖”型的,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但在孩子偶然患病時,卻一改過去不太關心、愛護的態度,格外溺愛孩子,這使得孩子明顯體驗到生病與不生病時父母對自己的不同態度。一次、兩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漸漸也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處,從而逐漸把“生病”當成一種避難的有效方式,甚至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