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守陵人(1 / 2)

我叫程峰,80後,北方人,是一個守陵人,守陵人有一個奇怪的規矩,就是傳徒不傳子。我為什麼會當上守陵人,還得從我小時候說起。

那一年,我經常反複做一個夢,有一個老頭總往我腳上澆水,那個水壺裏的水,好像永遠也倒不完,還冒著熱氣,我的腳上被燙起一個個鼓囊囊的水泡。

等我醒過來,腳丫子就特別的刺撓,輕輕一撓,就往外流膿。我這個病,怎麼治也治不好,有村裏人說,這頭頂生瘡、腳下流膿,是因為上輩子做了太多的壞事,因果循環得來的報應。

你說說,我一個小屁孩,沒走出村外超過八裏地,哪會做什麼壞事。那個時候,醫療條件不發達,我得的應該是皮疹,或許不是,誰說得清楚呢。

當時,我父親沒招了,就把送到了黑河鄉。我就是在黑河鄉見到了我的師傅,德明師傅。有人叫德明大師,有人叫德爺,總之是一個奇怪的老頭子。

我到師傅家的時候,他看了我一眼,就歎了一口氣,問我爸:“程子啊,你是不是去墓裏拿東西了。”

“我沒有啊!”我爸一臉的無辜狀。

去墓裏拿東西,在我們村裏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後來經常在我們那邊聽到一個詞叫搶救性修複,也就是那些考古的人員對一些墓進行修複。

在如今,盜墓題材電影、電視劇、小說橫行天下的日子,大家特別容易相信,這些墓都是被盜墓者挖開盜洞給盜走了。其實,這些古墓,很多時候是被村民挖地的時候,給挖開的,看到盆盆罐罐的,就拿回家裝個東西,醃鹹菜什麼的,誰也想不到,這些盆盆罐罐是值錢的寶貝。

根據考古記載,拓跋鮮卑走出大興安嶺之前,在我們這裏住過百年,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跡。除此之外,蒙古天驕成吉思汗的發源地也在我們家附近。

當年蒙古諸部最流行的葬法,就是天葬和密葬,天葬就是將屍骨仍在野外,讓野獸分而食之。密葬就是不標記、不記錄,但有陪葬品。

相對於蒙古諸部的做法,在他們之前統帥這片土地的拓跋鮮卑,更有規矩一些。大多數有木質葬具,即木棺。木棺形製基本相同,為前寬後窄狀;大多數有蓋無底,少數有蓋有底;單人葬具。死者皆為仰身直肢,頭向北或北偏西,有殉牲現象,大多為牛、馬、羊頭蹄,多置於死者頭前。各墓中出土遺物的位置也較一致,陶器一般置於死者的頭前或頭兩側。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銅、鐵、木弓較少見。陶器以大口罐類為主,基本為手製夾砂可燒煮的炊具,單獨作為容器使用的小口陶壺很少見。

元朝陪葬品,大多為瓷器,守靈人也是通過陪葬品,看是元墓,還是拓跋墓。

……

我爸爸這個人,膽子小,敬畏鬼神,一次古墓也沒有挖過。他苦口婆心的和師傅解釋,都快哭了。師傅又看了我一眼,我看見了師傅的眼睛,挺明亮的,又讓人畏懼。於是我躲在爸爸的身後,師傅就嘿嘿的笑了起來。

“程子啊,你去沒有去過墳地。”

“去了,鬼節給過世的父母燒了一些紙錢。”

師傅聽了吹了吹胡須,看著我說:“這小子是不是在墳塋子上瞎跑來著。”

我爸點點頭,師傅就告訴我爸,我們那個墳塋子,古時候就用,我在裏麵玩的時候脫了鞋,沾染了屍氣。我爸聽師傅這麼一說,趕緊問我,是不是脫鞋了。我點點頭,墳塋子有一塊草地,草又整齊又軟,我覺得脫了鞋踩著,腳丫會很舒服,就脫了鞋試試,結果往上一放,跟針紮的一樣,趕緊就把鞋穿上了。

聽我這麼一說,我爸是又埋怨我又心疼害怕。那墳地裏雜草叢生的,哪裏有什麼又整齊又軟的草,他覺得我一定是碰到了邪性的事兒,就拉著我跪下了,請師傅救命。

師傅看著我,問我爸:“這孩子身體咋樣。”

我爸說:“我們家小峰,身體特別弱,經常受驚嚇,他媽沒事就得給他叫幾聲。”

師傅聽了,就摸著下巴上稀鬆的幾縷胡子,和顏悅色的和爸爸說:“程子,你要是不嫌棄,就把孩子放到黑河鄉來,給我做個徒弟,他該上學就上學,平時沒事的時候,跟我走個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