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解讀弟子規(十)謹之三(1 / 3)

畫外音:

人們常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弟子規》為了讓我們養成言行慎重的好係,也專門對我們的行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那麼在《弟子規》看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走、怎麼站、怎麼坐才是對的?而這些兩百多前提出的行走站立的規律是否還適應於我們現代人呢?請繼續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十集“謹之三”。

錢文忠:

我們平時都對孩子講,反正我自己有時會對我的孩子講,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個我們父母是掛在嘴邊的,但是如果孩子回一句嘴,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比較厲害,我為什麼要站有站相,我是站著嗎?我幹嗎要坐有坐相,我不是坐著嗎?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回答呢?好多家長的反映是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沒辦法扭頭走了。

那達不到你教育的效果,我們看看《弟子規》是怎麼來講的。《弟子規》講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走路的時候不要慌慌張張,要非常從容,站立的時候不能歪歪扭扭,要非常端正。作揖的時候要彎弓腰成一個大大的圓形,這是古人的規矩。我們現在孩子認為作揖大概就是這樣,那基本是黑道的做法。在《水滸傳》裏麵看到大哥這樣,作揖必須這樣,非常恭敬一個大圓。叩拜的時候要恭恭敬敬,作揖和叩拜在今天一般是不用了,但是對尊長行禮的時候要心存恭敬,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立要有站立的樣子,不僅中國文化有這個要求,全世界大致都是如此。大家比如到歐洲去看,那歐洲對孩子的教育更嚴格,要怎麼站,要怎麼坐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要求。

我們唐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詩人叫張九齡,他同時也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大家知道他怎麼冒出來的嗎?他就是因為站有站相冒出來的。他當時在朝廷裏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個很重要的人,但是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舉止,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舉止得當所以他才在臣子當中非常出挑,每次朝廷聚會的時候一眼看下去就看到他。皇帝每一次都要對這個人,風度那麼好,都要多看幾眼。皇帝這些看來看去,看出事情來了。那麼很多比他當的官高的然就要揣摩皇上的意思,怎麼皇上老看他,是不是皇上跟他之間有什麼特殊關係?張九齡很快就一下子,就在這個群臣當中沒了出來,有的朋友會講我們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嗎?人注意內在的東西,不要在乎外表。我們不是經常有這樣的話嗎?這個話是對還是不對?我覺得這個話說他對他也不對,說他不對有有點對。為什麼?因為這個話不能絕對化,如果要絕對化就不成。人當然應該注重內在修養了,但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應該注意一點外在的儀表。

畫外音:

步從容,立端,作深圓,拜恭敬。

古人一直都很重視個人的行為舉止,除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要求之外,甚至還提出了立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的具體規定,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做到立如鬆,行如風,坐出鍾,臥如弓呢?

錢文忠:

什麼叫立如鬆呢?站著的時候像鬆樹一樣挺直,要避免彎腰,你不能這麼站著,這麼站著等於是,這是誰的站相,要麼你就是腰肌勞損,要麼就是奴才,沒有這樣子的。不能彎腰,塌肩這樣是絕對不行的。一會兒塌一會兒塌這樣是不行的。還有一個抖腿,現在我有時候看到很多尤其像學生當中,我一般不說的。但是如果看到抖腿我一定要說的,站在那裏抖腿,回答問題的時候說這個同學站起來這個問題怎麼看。老師這個問題我這麼看,這個是非常難看的,抖腿是嚴禁的。這是絕對要避免的,像鬆一樣筆直地站著。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我們都是國旗般的,禮儀兵這個我們做不到,但是基本端正。

行如風這句話是我們誤解最多的,大家一般把行如風理解成什麼?一路小跑,像風一樣漂來漂去你以為你是幽靈,不是這意思。行如風的意思是挺胸抬頭,步伐不要匆忙,像風一樣輕盈,而不是說像風一樣竄來竄去,不是個意思。腳步沉重的話那就說明人很累,我們知道我們累的時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腳步是非常呆滯的,我們是拖著走的,這個不行。我們心裏很自在,很愉快腳步才會輕盈,像風,行如風主要是形容一種輕盈而不是一種急匆匆的。特別不是一種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很嚇人,這個後麵《弟子規》馬上就會講到你有的時候你以為行如風就是沒有聲音,我蠻好在前麵走著,後麵來一個人哎錢文忠,基本嚇一跳的不是這個意思。

坐如鍾不是今天咱們的鍾,今天咱們家裏的鍾都掛在牆上,今天的鍾要麼圓的,要麼方的,你也沒法坐。像古代的銅鍾,咱們現在叫廟裏麵都能看到像銅鍾一樣坐著為什麼?古人是盤腿坐的,你看這樣坐就像一口鍾的樣子,肩也是端的。你不能底下盤著這麼坐,不對的,這像個芋頭,不像個鍾。所以像銅鍾一樣穩健,最重要的是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手不停腳不停,現在我們小時候受教育的隻有,當然這個現在好像不提倡了,我們時候都這麼坐的,小學裏我們都這麼坐的,小挺胸,我記得是一直到了初中才可以把手放在腿上,我的學校是這樣的。現在好像沒有這個要求了,實際上這樣的要求是沒有壞處的,坐有坐相對孩子的儀表,對孩子的身體發育都有好處的。

臥如弓,睡著的時候像一把弓一樣稍微有一點彎,今天睡覺最流行兩個姿勢,一個是趴著,趴著睡。第二個姿勢是躺著,一個大字,這種睡姿在古人都是要不得的。古人一定要像弓一樣,退略微曲著一點,大家知道為什麼?符合自然原理,因為嬰兒狀態就是這樣,老了以後也會這樣。而這樣臥如弓還不是,朝哪兒臥?右臥。大家到廟裏麵去看臥佛,哪天大家要看到一個佛朝左臥的趕快告訴我,我一定要去看看,一般沒有,都是朝右臥的。不可能有臥佛朝左臥的,我沒有見過。這叫什麼?吉祥臥。為什麼叫吉祥臥?因為這樣不壓著心髒,這是非常符合一個健康原理的,所以古人有這樣的要求,懂得禮儀,知道自己的儀表,應該怎麼對待自己的儀表,這個人就有了威儀。有了一種自尊,有了一種尊嚴。你當然也會有自信,而這樣的良好習慣實際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隻有從小養成。

畫外音:

步從容,立端正,作深圓,拜恭敬。

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對一個人而言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的問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

錢文忠:

過去老家庭裏麵有這樣一種非常奇怪的規矩,很多人不理解。比如說小輩去看長輩,長輩先不跟你說話,先這樣從上到下基本打量你一分鍾,很多人以為這是長輩的尊嚴,長輩的架子,不是的。這叫望氣,長輩就要看看你這個小輩,看你的舉止。看你這個孩子是不是可以造就,這個叫望氣,在過去,長輩對小輩都這樣的。老師對學生也是這樣,長官對部下也是這樣,最好的例子是曾國藩。

曾國藩是有名的,到他幕府裏的人,或者到他手下當官的他叫你來麵談,他要把你看到發毛為止。他一直要看你怎麼做,一兩分鍾不跟你說話,一個人的壞毛病都會出來的。撓撓頭,看看,抖抖腿完了,如果對麵是曾國藩,完了,前途結束。因為他認為你不莊重,不堪造就。這是過去的規矩,類似的故事在中國的傳統當中很多的。

我給大家介紹幾個,春秋時間大家知道中國有一個偉大的語言家,叫單襄公。觀察人,相人的高手,比如公元前574年魯成公和晉、宋、魏、曹、邾國結盟,古人經常有聯會的,大家一起小諸侯國在一起開個會,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致對外相互幫助,這個叫會盟。這個時候單襄公看到晉厲公馬上就說這個人不行,這個人要出事,有災禍。人家說晉厲公,巾晉國是個大國,晉厲公蠻厲害的。身體很好,怎麼會有災禍呢?單襄公說晉厲公走路的時候眼睛望遠不望近,腳步抬得高高的,離地太高,心不在焉。說這個人要出事,我們一般走路大家如果看到這麼一個人,一般你都不理他的,眼看那麼遠你都到他旁邊他也沒看見。腳抬的很高這麼走,你以為你自己是奧特曼。所以這種走法他認為晉厲公要出事,果然晉厲公就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