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河之上(2 / 2)

張不承決定在此休整一晚上,走到一處避風點,開始拾撿枯枝,雖然下過大雨,但後來的好天氣,風幹了不少枯材,趁著天色迅速收集,此時岩石凸露較多,多是灌木叢和一些稀疏的次生林,曾經發生水土嚴重流失,但現在也恢複的不錯,下過雨加上天色已晚,幹燥的枯材不好找,是燒不到明天早上的,隻好先把火生燃,然後用小刀砍了一些樹枝混起燒,隻要有火有溫度,很多蟲蛇之類的野生動物就不會來騷擾,好不容易生起火,搭起帳篷,感覺身體已經投資,趕緊燒水煮泡飯,這個泡飯就像方便麵那樣,不過不是麵,是大米熱水一泡,就鬆軟了,放入輔料,感覺吃起好香,餓得有些老火了,從下午就有點餓,很快就吃完了,感覺意猶未盡,就啃了一棵火腿腸。

烤著火看著星星,看著山腳的人家和遠處山坡上的燈火,聽著轟隆隆的水聲不絕於耳,走到了懸崖邊,驚奇的看到大河的兩邊有很多燈火人家,一個個的村落,但彼此的距離有些大,此處地形偏遠,交通較為困難,雖然另一側有一條公路,但也是花了很大功夫,成本很高,想到這裏,回頭看了一下公路,偶爾會有車輛通過,這公路車燈的照射下,燈管不斷向前,宛如火龍的火在龍身上移動,蜿蜒向前,久久不消失在視線中。這條路是修得應該很艱辛才會有如此的氣勢。

張不承回到了帳篷,在帳篷邊放了兩個夜視攝像頭,點起燈,拿出筆記本電腦通過體內的第五代管家,將第五代和夜視攝像頭連在一起,讓第五代給自己在夜間站崗,趁現在還早,也沒事做,自己也開始研究思考第五代的這個問題存在的一些難題。。。。

張不承打開郵件,發現很多天都沒有查看郵箱,看到三天前的一份郵件,是關於自己的在中國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回複消息,大致說這篇論文較為艱深,突破很多,,,,之類,由推薦給中智院吳自遠教授審核,希望能電話聯係,電話是吳長偉教授的。張不承也沒事做,當即撥通了吳教授的電話。

“喂!我是吳自遠,請問找誰?”電話傳來一個中年人的聲音。

“您好!吳教授,我是月初那個“人工智能”雜誌發去論文的張不承”張不承尊敬的回答,比較對方是長輩。

“您是張不承張教授嗎,我已經等您電話三天了”電話對麵有些激動“張教授啊,您好,我是中智院的吳自遠,看您的論文後,啟發很多,您論述的那個智能算法和組織的適應與自適應,在這方麵已經突破了時代的前沿。但還有的地方,我們團隊卻沒理解,希望能拜訪一下您!”。

看來對方以為張不承應該是不年輕的人,知識的積累和進展是需要時間,變成年齡人應該也不小了,吳教授就以為張不承應該是個中年人,張不承也不知道該對年齡辯說什麼,就避開了這個話題“吳教授,您有時間來通知我就行了!”反正自己除了搞研究就是搞研究。。。

吳自遠聽著對方的聲音,感覺是個年輕人,但也沒有多說些什麼,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嘛“張教授你現在現在在什麼地方任職?住在什麼地方”

“我沒工作,現在在騎車旅行,我現在在四川”張不承想了一下“如果到時候見麵就安排在四川大學”,自己現在是住在成都,選在四川大學要方便一些。

吳自遠有些高興“張教授,那等我安排一下,這個是您的電話嗎?到時候我打這個電話聯係您”。

怎麼多敬語,聽得張不承都有些厭倦了,但還是尊尊敬敬的,“好的,好的一切吳教授安排,但我現在還在外麵旅行,還有一點時間才回來”。

“我們等您,沒事的”吳教授客氣的說道,這不是要張不承趕緊回去嗎,怎麼好意思讓別人等。

聊了一會,把見麵這件事情落實。

張不承又繼續自己的研究。。。夜漸深,星空明淨,新月懸空落去,也入眠了。對麵大河水聲慢慢平靜下來,漸趨穩定,已是東方肚白。星雲慢慢隱去,旭日從大河下遊升起,此時張不承已經站在昨天看河的製高點,等待日出。霞光紅而透亮,慢慢染紅大地。染紅山川,倒影在河流中,一天是真的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