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與趙高,在同一個朝代先後出任宰相,一個是輔助秦王並吞八荒、定策製律的政治家、思想家,一個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之一。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走向一個陣營?他們之間又是因何而反目?最終又是誰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獲得了勝利呢?
政治同盟
在河北廣宗有一個叫做沙丘的地方,商紂王曾經在這裏大興土木,戰國時期的趙國也在這裏設過行宮,"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命運更是在這裏終結的。也正是由於始皇帝的駕崩,才將權臣李斯與趙高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1.秦始皇巡行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嬴政對老百姓實行了殘酷的統治,各地百姓不堪忍受壓榨,紛紛起來反抗,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除了采用武力反抗殘暴統治外,廣大人民還以歌謠的形式詛咒秦始皇,例如:"阿房,阿房,亡始皇"等。老百姓的不滿和反抗,使得秦始皇十分擔心。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的十餘年間,前後共進行了五次遠途的巡行。他的目的就是到全國各地去耀武揚威,從而加強對人民的控製。
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行。這一次全國巡行,丞相李斯與秦始皇最喜愛的小兒子胡亥等隨同前往。
李斯,字通古,是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李斯是一個郡小吏,後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入秦,想要有所作為。開始的時候,他隻在呂不韋手下做一小官,後來因借機向秦王嬴政闡述攻滅諸侯、成就帝業的策略,被任為長史。
秦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派遣謀士持金玉遊說六國諸侯,離間各國的君臣,又任命他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王驅逐六國的客卿,李斯見此特地向秦王上疏《諫逐客書》,述說驅逐客卿的利害關係。秦王最後采納李斯的建議,不久任命他為廷尉。
李斯在秦王武力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秦統一天下之後,李斯被任命為丞相,他和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為皇帝,並製定相關的禮儀製度。他還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秦始皇對李斯賞識有加,李斯因此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享受了榮華富貴。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握有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的子女也都和帝室結下了婚姻關係。
這次秦始皇巡行全國,李斯陪同前往。他們巡行的路線是:從鹹陽出發,出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到雲夢,接著沿長江東下直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南)。登會稽山,祭奠大禹,並刻石留念。
但是在北歸的時候,秦始皇卻得了重病,不久就在沙丘(今河北廣宗縣)一命嗚呼了。
2."敏於事"的寵臣
秦始皇病死以後,丞相李斯害怕天下會大亂,所以每天都照常命人給秦始皇送水送飯,不讓外人得知皇帝的死訊。
依照慣例,皇位應該由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繼承。但是,扶蘇的思想更傾向於儒家。由於他不滿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作法,當麵提過反對意見,因而秦始皇一氣之下,便把他派遣到西北大將蒙恬那裏。
這個時候,中車府令趙高沒有閑著,正在秘密進行他的陰謀活動。趙高曾是胡亥的老師,所以他更希望胡亥稱帝,這樣他就可以掌握大權了。
趙高和秦國皇室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因為其父犯罪,被施刑,他的母親受到牽連,淪為了奴婢,所以趙高弟兄數人一直處於卑賤的地位。
秦昭王末年,趙高生於秦國的首都鹹陽。他的人生之路走的是秦國文法官吏子弟最典型的道路,即通過入學室學習做官的知識,然後通過考核擔任一定的職位。
秦國的官僚製度嚴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遷多由例行考核,積年累進。趙高從小精明強幹,聰敏好學,有恒心和毅力。他的入仕過程,相對來說較為順利。他十七歲以文法官吏子弟的身份進入學室,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幾年後便被任命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繼而進入秦王宮廷擔任尚書卒史,直接在秦王的身邊從事文秘工作。
在秦國數量眾多的文法官吏中,趙高可謂是佼佼者。在進入宮廷之後,他的能力與舉動,直接進入了秦王嬴政,也就是未來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的視野裏。
趙高進入宮廷的時候,秦王嬴政剛剛二十多歲。雖然親政還沒有幾年,但他已經準備在政治上大展宏圖了。
趙高是幸運的,他在秦宮的宦任中得到了秦王嬴政的直接賞識,從眾多文秘中脫穎而出,擔任了中車府令,負責秦王出行的車馬管理以及駕馭警備,在此任上"管事二十餘年"。
趙高善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賞識與信任。秦始皇還讓趙高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
有一回,趙高犯下了重罪,蒙毅秉公執法,要將他處以死刑。最終,秦始皇卻赦免了他並讓他官複原職。由此可見,秦始皇對趙高是萬分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