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心靈坎:愛與敬的成功學(3)(3 / 3)

正因為小時候經常麵對死亡,而死去的同學就從此消失,再也見不到麵了,潘石屹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他常想的一個問題是,自己怎麼才能不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開始想:自己怎麼才能不怕死?

後來,潘石屹想,如果人有靈魂,隻要靈魂永恒,那死又有什麼可怕呢?不過靈魂真的存在嗎?到目前為止,靈魂的存在時遭到很多質疑的,因為目前的科學手段根本無法獲得靈魂存在可信的證據。

而且,靈魂到底是什麼?如果人有靈魂,那人死後靈魂又去哪裏了呢?所有這些關於靈魂的拷問都在困擾著潘石屹,而且,似乎每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在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都會發出對人性,對生命,對靈魂的拷問。潘石屹必須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生命和靈魂的一次探究,對自己生命和靈魂的一個交待。

潘石屹的戰術

1.探究靈魂,相信靈魂真實性

什麼是靈魂?潘石屹一直疑惑。有一天他讀到佛經裏的一個故事時他才悟出其中的真諦。這個故事時這樣的:佛的弟子阿難心中煩躁不安,便請佛祖安一安他的心。佛祖說,把你心拿出來,我給你安。阿難說,心在我的身體裏,拿不出來。佛又追問,心既然在你的身體裏,你為什麼能夠看到院子裏的竹子呢?阿難馬上回答,那我的心在院子裏。佛祖又問,心在院子裏你又為什麼能看到屋子裏的我?阿難回答,我的心在房間了。佛祖一直追問了六個問題,阿難最後終於明白了。不過,阿難當時明白了什麼,潘石屹一開始也並不明白,直到很多年後,潘石屹才恍然大悟,佛與阿難所說的“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魂。靈魂是精神世界的東西,用物質世界的語言無法準確描述。

靈魂真的存在嗎?在潘石屹看來,雖然現實中,靈魂的存在找不到科學的依據,但是人們對靈魂不厭其煩地討論、爭辯,也說明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有著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真實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世界的真實,那是用科學觀察做依據的;另一種是精神世界的真實,那是用信仰、藝術的力量建立起來的。靈魂的真實就屬於後一種,它對人類非常重要,沒有靈魂,人就等同動物。在潘石屹看來,靈魂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2.西行淨化靈魂

為了去感受“中西部人的真實表情,真實生活,以及讓人敬畏的大自然”,同時讓自己充滿了偏見、固執的頭腦得到一個空白思考的機會,淨化自己的心靈,潘石屹帶著一個團隊開始了西行之旅。

為此潘石屹做了一個計劃,那就是從北京出發,沿著北緯40度,向西行25度,從東經116度到東經90度,在每個經度和北緯40度的交彙點上,拍下這裏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學校、牆上標語……當然,由於現實的原因,潘石屹不能完全地按照他自己的計劃走。在潘石屹看來,這一次西行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就是想出去看一看,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以此回歸自然,淨化心靈。潘石屹還還把這一次的旅行寫成了一本書,叫《西行25。》。

坎外真經

1.保持敬畏之心

靈魂不可觸摸,也很難了解。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我們持什麼樣的態度很重要,保持敬畏之心是合適的態度。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一生所秉承的哲學就是“敬天愛人”。對於“天”應該永懷敬畏之心,應該順應規律;同時應該懷有愛人之心,多做利他之事。敬天愛人是淨化個人靈魂的準則。

保持敬畏之心,其實不僅僅是對於靈魂,人性這樣的精神元素,對於世界萬物都應該懷有敬畏之心。對自然應該懷有敬畏之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對市場應該保持敬畏之心,無論何時都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要忽視自己對市場規律的研究,更不要輕視市場的巨大能量;對人民應該懷有敬畏之心,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主人……

2.擁有善的力量,讓自己的靈魂升華

大家通常覺得聖賢離自己太遠,其實不管是聖,還是賢,都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人的肉體死了,終將化為一抔黃土,然而人的靈魂卻是可以不斷進步,可以永生的。如果你是一個特別快樂、慷慨、謙虛、願意為他人服務的人,你的靈魂的能力就會非常強大;如果你是一個非常邪惡的人,心裏麵有很多陰暗麵,你的能力就會比較弱。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靈魂升華呢?正如前文所述,應該做一個快樂、謙虛、慷慨的人,而這些說有的品質概況起來就是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擁有善的力量,靈魂就可以升華,擁有善的力量,就是說聖賢。精神價值源於對靈魂的相信,真正了解靈魂發展、成長規律,就可能會更主動一些,一步步讓自己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