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在中國人的《辭海》裏是這樣解釋的:古人想像中的世界開辟前的狀態。《白虎通天地》裏講的是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在日本人的《國語辭典》中,對混沌、一詞的解釋和中國人的理解差不多,宇宙形成初期沒有天壤之別模糊一團的狀態、勢均力敵者針鋒相對,無法預料形勢將發生如何變化的狀態。
中國的神話最能代表中國老祖宗們的認知觀念,無論是對於老子、莊子這樣的聖哲來說,還是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一致都認為宇宙開始前天地間隻有一片分不出什麼東西來的霧氣團。這霧氣團看不清楚也聽不到什麼,慢慢的,清爽之氣上升,成為天,混濁之氣下降,成為地,於是便有了天地之分,然後是四方、樹木和人。……至於究竟怎樣分出天地來的,則說法就很多了。
屈原是個提問題的專家,他在《天問》裏就發出了一連串的提問,我們將他的詩句翻譯一下,便成了如下的文字:
請問:關於遠古的開頭,誰個能夠傳授?邵時天地未分,能根據什麼未考究?那時是混混先沌,誰個能夠弄清?有什麼回旋浮動,如何可以分明?無底的黑暗生出光明,這樣為的何故?陰陽二氣,滲合而生,它們的來曆又從何處?
穹窪的天篡共有九層,是誰動手經營?
這樣一個工程,何等偉大,誰個是最初的工人?
屈原當時提出了宇宙和地球如何誕生這一最本質的問題,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仍沒有什麼答案,他當然隻好徒呼無奈。就是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像霍金這樣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什麼宇宙產生於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的理論,也隻是一種假設,很難說當初宇宙就真是樣誕生的。這還是人類又進步了2300多年以後的事了。
在中國古代神話裏,混沌是一個天神的名字。《山海經》中敘述,在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火,有六隻腳四隻翅膀,沒有口鼻耳目,卻懂得敢舞,名字叫做帝江。帝江即是帝鴻,也就是那個中央天帝的黃帝。有一種說法是:混沌就巾是黃帝的兒子。
還有一個寓言故事收在《莊子》這本書裏,很可能是莊子自己編出來的,莊子在這個寓言裏把黃帝的兒子混沌直接當成了中央的天帝。
這個故事我們在後麵還要引錄,所以這裏可以說得簡單一些:南海的天帝和北海的天帝到混沌國度裏來拜訪,混沌招待他們十分熱情,他兩人於是想做點什麼亊以表感謝,他們看到混沌沒有七竅,就帶了斧頭、鑿子等家什,來給混沌美容。這兩人一天為混沌鑿一竅,七天完工,而混沌卻在第七天就死了。
混沌死了,繼混沌之後的整個宇宙、世界,卻從此誕生了。
這個故事頗有些像帝創世記,一天幹一牛事,到了第七天就完成了,可以休息了,因此也為後世的人蠃得了一個星期天。
在中國南方瑤、苗、黎的少數民族中,出現盤古這個名字,他們稱為盤王,認為這天地是盤古開辟的。
三國時候,徐整作《三五曆記》,吸收了南方民族的傳說,加以古經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創造了一個開天辟地的盤古,填補了鴻蒙時代的一段空白。
在《三五曆記》中,故事是這樣敘述的:據說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宇宙的景象就隻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像一個大雞蛋。我們的老祖宗盤古就孕育在這個大雞蛋中。
他在大雞蛋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這樣一直經過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睡醒了來,睜開眼一看:啊呀!什麼也看不見,看見的隻是漆黑黏糊的一片,悶得人怪心後。
他黨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惱,心裏頭一生氣,不知道從哪裏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眠麵前的黑暗混沌,用力這麼一揮,隻聽得山崩地裂也似的一聲:嘩啦大雞蛋突然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由,冉存上升,變成了天,另的棄康虞隻是籯著褒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地。當好豫-個初是茈先不分的天地,給嫋古的板斧一揮,劃分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