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就有錢
和尚第一次到台灣傳戒時,影響很大,惟覺法師因此捐出一千萬支持寶峰寺建設和辦江西佛學院。和尚第二次到台灣傳戒時,有見歸法師者,因夢中菩薩指示護持和尚,於是發心捐建洗心禪寺。和尚由此向身邊人道:建廟要錢,找“道”要啊!有道風就有錢。雲居山從未斷過糧,因為有道的原故,有道了就有明堂。感應道交,有道就行,沒有道就不行。有道了,菩薩才有感應;沒有道,佛菩薩怎麼感應?!
對於寺廟來說,有道就有錢,隻要道風好,菩薩自有感應,換種說法,出家人對錢財不必看得太重,要知足,要簡單樸素,物質上的享受不能有,應該把關注的重心放在道風的培養和建設上。
普通人也是這樣,一味把心思放在金錢上,金錢反而來得有限,因為你的貪婪心會把身心內外的許多條路都給堵住,人生就沒辦法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反過來,若把心思放在對信用、人格、道義、歡喜、結緣等方麵的經營上,到最後,金錢往往會不請自來。隻是,當你的內心已經享受到富足的愉悅時,金錢的多少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這個道理對辦企業的人來說十分適用。做生意雖以賺錢謀利為目的,但對商人而言,賺錢並不應該成為唯一的目的。倘若鑽進錢眼裏了,心靈的格局小了,生意的格局自然就小了,你這家企業就做不大,做不長久。
說到底,生意買賣其實是一種人際互動,要建立良好的買賣關係,就需要做到公平交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讓人受惠。在一場買賣中,雙方都能夠滿意,而且能相互感謝,進而成就一段友誼、一段緣分,這便是成功的、皆大歡喜的交易。
一位禪師在為道場添置用具時,店老板對他說:“我常在報上看到你們的消息,你們做那麼多好事,不像我整天隻是計算著能賺多少錢!”禪師和善地告訴店老板:“開門做生意當然要賺,隻是你可以想,除了賺錢之外,賺歡喜也是賺,賺信用、賺道義,賺結緣,賺友誼,通通都是賺。”這位禪師的言下之意,是希望人們在求取數字利益的同時,不要忘了開發內心的財富,這樣無論生意如何,也能天天“發財”。
試想,這家店老板若能靠信用,道義與人結下許多善緣,和很多人結下友誼,即使沒有賺到多少錢,也很值得,因為這樣一來,至少賺到了歡喜,賺到了內心的滿足。而每一份善緣,每一份友誼,都會成為這位店老板的財富,為他的事業鋪開更大更廣的路。
所以,身為經營者,眼光要放遠一些,胸懷要放大一點,在生意場上要時時抱持“善”的心懷,以結緣為重,不以利益為尊;以利他為本,不以利己為生,因為利他是企業經營的起點。企業盈利的行為不僅不能侵害別人的利益,而且應給別人帶來好處。利潤隻是暫時托管物,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如此經營,方能長久。
獲取財富須認清財富本質,金錢隻是獲得福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能靠智慧賺錢,又能將錢財看淡,既不為錢的多少所苦,也懂得分配財富,能將散財當成聚集金錢的最終目的,這才是正確的對待財富的態度。有了這樣的態度,一方麵能將金錢看得通透,不為物質所縛;另一方麵,你不去計較金錢的多少,不因為貪婪去損害別人的利益,把金錢看淡,隻是一心一意去方便別人,幫助別人,與人結緣,造福眾生,這樣當金錢不成為你心上的一個問題時,你反而能夠因此而獲益。
有,也要珍惜
一次,一位居士送了我一箱蘋果,多日不吃,等想起來時,蘋果已爛了大半。侍者張羅著準備將整箱蘋果扔掉,我趕緊製止,蘋果雖爛了大半,總還有可以吃的,怎麼能就這麼扔掉呢。過去,人家丟了半個在垃圾堆裏也撿起來吃了;現在雖然有,也要珍惜,那麼多東西是從哪來的啊!
今天物質雖然很充裕了,我們能夠享用到,也仍然是福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他們根本享用不到這些東西。所以說,有是一種福分,是大家以前積累下的福報。既是福分,就該珍惜。我有時與人在外麵用齋飯,人多時,就不免多點幾個菜,但是一定會要求大家吃完,實在吃不完時,也總會叫人分別打包帶走。
不惜福怎麼行呢,任何東西擺在麵前,都應當想到它的來之不易。衣食住行,要盡量簡單,不求精美奢華,但求溫飽足矣。人一生福分有限,經不起太多糟蹋。
我年輕的時候,那時物質還很匱乏,大家自然而然知道珍惜,如今物質上很豐富了,很多人就開始鋪張浪費,去吃飯,明知道吃不完,也一定要點滿桌的菜。你們看看以前的大德高僧,一碗白粥,可以一吃數十年,一件僧衣,可以補了又補,一穿數十年。他們在吃飯的時候,碗內什麼都不會剩下,甚至在吃完後,還要以開水衝碗,再把水喝下去。
這樣的儉省,真是對福分珍惜到了很深的程度。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是吝嗇,實際上他們並不是舍不得那幾粒米飯,一領僧衣,而是不忍浪費那幾粒米飯和一領僧衣背後所含的心血。大家以為米飯就是從市場上買回來大米,然後加水煮成的?一顆種子要長成稻穀,再到收割,晾曬,最後變成白米,再被煮成粥,這其中包含了多少辛勞?一件僧衣,從絲到線,再到布料,最後裁剪成衣,期間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就連自然界的風雨、露水、陽光,也有諸多饋贈,如此一想,又怎能不去珍惜這小小的米粒和僧衣?
現在的人恐怕很少做這樣的觀想。因為現代生活實在太過便利,一切衣食住行所用之物,皆可從市場上買到現成的成品。這種便利給人帶來一種錯覺,讓大家以為這麼多東西,來得很容易,隻要有錢就可以買到,而且可以源源不絕地使用。所以在用的時候,就毫不吝惜,大加浪費。
實際上,這一切是不是真的源源不斷呢?先不論資源、能源的緊缺,光是我們手中的錢,就很不穩定。一次金融危機,就逼得很多人破產跳樓,原先以為什麼都能買到,破產之後,所有的東西都成了奢侈。佛經裏頭講,當你有的時候,就要想到無的時候。因為一切的“有”都不會永恒。福氣用盡了,自然就流散了。可惜世人大多都是在擁有時不加珍惜,待到失去了再來後悔。有錢的時候,山珍海味尚且味同嚼蠟,沒錢的日子裏,餓到眼冒金星,才知道一個饅頭也很來之不易。
佛告訴我們的是,因果從來不辜負人。今日世間一切,是經過多少因緣和合而來,我們不能夠因為它很豐富,就拋下了珍惜之心。要去觀照外在事物的緣起,對自己所享有的每一件事物都懷著感恩之心,善加珍視,物盡其用。
以前有位老和尚,信徒經常供養一些補品給他補身子,他卻從來都轉送他人,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補品,他卻道自己福氣太薄,不能消受。這是很清醒的自我認知。反觀一些人,總是自以為福澤豐厚,或者盲目地認為自己受到眷顧,有用不盡的福分,所以肆意放縱自己的欲望,什麼東西都要用最好的,最貴的,這樣的人隻知滿足自身欲求,從不懂得知足,也 從不考慮用手中的財富去助益社會人群,這樣的話,即使他們因為一些前緣積累了不少福氣,也會很快耗盡。
要想今生有享用不盡的福報,就必須在消耗福報的同時,不斷創造、積累新的福報。怎樣創造,首先,我們至少要做到不去浪費福報,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要珍惜,不能夠造成浪費;另外一方麵,不要對財富生起占有的心,貪婪的心,而應該多舍,多散財,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去為人造福。能惜福,能造福,福氣自然源源不斷。
要樸素,不然消不了災
從早先佛陀帶領僧團開始,出家人就是靠向信眾、施主化緣來維持生存的,現在也是一樣。我們接受信施供養,一部分用於基本生活,另外一部分則用來發展佛教事業,包括建設寺廟,組織各項活動等等。正因為一切都靠供養,所以我們平日吃穿用度,都擯棄奢華,很樸素,很簡單。這一方麵固然是為精進自己的修行和道心,另一方麵卻也是出於對供養的感恩之意。
每一份供養都代表了信徒們的一份虔誠心意,我們拿在手中,自然不敢亂花。當初佛陀製定了比丘必須行乞化緣的規矩,目的就是讓比丘們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行乞身份,以期降伏大家的驕慢之心。用通俗的話來講,拿別人的手短,比丘們接受了供養,就應該意識到自己“低人一等”,並且對供養自己衣食的眾生懷著深切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有這樣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才能一心專注於度人的事業。
和尚總說:“要樸素,要不拿了信施供養消不了災。”生活上簡單一些,減省一些,這不僅是對施主們的尊重,於自己身心也有助益。為什麼說不樸素就消不了災呢?按照佛教的因果觀,世間的災難,皆是由不善的念頭、惡業的行為引起的。如果說身為一個出家人,整日隻想著用信施的供養去滿足自己物質的欲望,那麼這就已經是不善、惡業。不樸素,就會引發這樣的災厄,災厄產生之後,若不猛醒悔悟,便連消災的可能都沒了。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一念清淨,念念清淨,安住於樸素的生活裏。這個道理適用於出家人,對大眾的生活也同樣有所啟示。在當下的社會裏,當然不能說每個人都必須過得樸素,必須杜絕物質上的享受,適度地去享用現代生活的便利,這無可厚非。但是,平日裏我觀察的結果,真正活出境界的人,身心都很健康、安寧的人,一定是日子過得很簡單樸實的人。他享用便利,卻並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比起滿足欲求,他更注重的是心靈的充實。這樣的人即使遭遇了什麼變故,也不至於一蹶不振,因為對他來講,沒有什麼變故是毀滅性的,他仍然可以在平凡樸素的生活中重新獲取力量。
假如說,一個人一心追求奢華的生活,那他的人生就很容易被永無止盡的物質的爭逐所占據。若是這個人並沒有供養奢華生活的能力,那他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痛苦,甚至有可能為了得到金錢,鋌而走險,為自己的生活帶來災厄。退一步來講,即使這個人具備供養奢華生活的經濟基礎,過於奢侈浪費,也是在消耗自身的福報,這樣一來,金錢終會有散盡的一天。一旦金錢散盡,從原先的奢華生活跌落至普通的柴米油鹽的日子,內心也需要承受很大的落差和痛苦,有些人甚至會因為承受不起這種痛苦而灰心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
另外,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奢侈的生活也是有害無益。養生之道貴在少動寡欲,少食惜言,做任何事都有所節製,日子過得平實簡樸,太過放縱欲望,生活中的需求太盛,隻會造成身心的雙重負擔,危害健康。
《黃帝內經》中,記載著黃帝和養生家岐伯的對話。黃帝問岐伯:“為什麼先人們能活上百歲身體還很健康,現在的人不到六十就過早衰老了?”岐伯說:“古時候的人懂得對於四時不正之氣的避讓,以便使思想閑靜,排除雜念。這樣調和好了自身的正氣,就不會得病了。”黃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照岐伯的方法修煉。
黃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約束自己,消除不切實際的欲望,使心情盡可能地安定。由於精神專注,他在勞動時雖很辛苦,但並不覺得疲勞。由於在物質上沒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暢。吃飯時,不管是什麼他都不嫌棄。衣服不管是質地好的還是差的,他都很開心。他喜歡與民同樂。雖然他是國家的領袖,但他盡職盡責,為百姓造福,從不自以為尊貴。因為黃帝心靜如水,心不為貪欲所困,沒有煩惱纏身的苦痛,身心暢然,“元真之氣”源源不斷,所以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概括起來便是節製之道、減省之道。口腹之欲要有節製,如果暴飲暴食,就會對身體內部的器官造成多餘的負擔,最終影響健康;同理,任何衣食住行以及心靈的欲望都要減省,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倘若什麼都想要,什麼都要兼顧,就會顧此失彼,徒增許多煩擾痛苦。
身心的健康受損,這也是人生裏的一種災厄,要免去這種災厄,就要減省欲望,過簡單的生活。具體來講,就算要生活簡樸;飲食清淡;快樂吃,安心睡;不被“求新”的物質占有欲所驅使,對較少的消費感到滿足,同時,還要盡力減少對名譽的渴求;謹言少語,不惹是非;安撫自己的情緒,減少浮躁和焦慮等。
擺脫痛苦,必須放下貪欲
佛陀在菩提樹下冥思靜想,為的是要悟出人生真諦,最後佛陀終於覺悟並總結出人生的四個真諦——四聖諦。苦諦:人生是苦,是佛教對人生的基本認識;集諦: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對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滅諦:人要擺脫痛苦,必須放下貪欲,佛告訴人們如何才能擺脫痛苦;道諦:告訴人們如何擺脫痛苦以及獲得解脫的方法和途徑。佛教認為人生充滿著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貪、嗔、癡苦;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等,人因貪而生苦,卻不知人生苦的根源恰恰就起於對事物本性的根本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