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位大臣戰死他們本不該死這就是最後的結局,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掃而光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
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戰爭就此全麵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十分興奮。
此人又是王振。
受賄的是你,查貨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現在打仗了,你還有什麼可興奮的?
要說明的是,王振從來就不是什麼主戰派。正統八年(1443),侍講學士劉球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數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禍心,希望能夠盡早整頓兵製,積極備戰。
劉球沒有想到,他出於愛國熱情上書,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王振看到奏折後,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錢,還是認為劉球是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反正他找了個借口,把劉球關進了監獄,在不久之後,他指使自己的親信錦衣衛指揮馬順殺害了劉球。
瓦剌四路來襲
參考消息
三個江西人
正統八年(1443),奉天殿遭雷擊,英宗按慣例下詔求直言。一向正直敢言的劉球便與江西老鄉鍾複約好聯名上書,鍾複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夫人。鍾夫人堅決反對。等到劉球再去找鍾複,鍾夫人便在屏風後大罵:“你自己上書就行了,何必連累別人!”劉球一愣,歎氣道:“這種事情,你居然跟婦人商量!”遂獨自上書。另一個江西人彭德清為了巴結王振,攻擊劉球在彈劾影射王振,導致劉球入獄,不久慘死。鍾複見好友喪命,悔恨異常,竟然病死了。此後,鍾夫人常以淚洗麵:“早知如此,還不如讓你跟劉先生一起死,也落個忠臣之名。”
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自然是不會有什麼愛國情操的。
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開始秘密地籌劃。
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
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然而就在他出征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親征了!
這正是王振搗的鬼。
王振想要遠征立功,但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帶兵出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聽自己的話,隻有借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率大軍的夢想!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這裏要說一下,很多史書都說此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根據本人考證,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由當時動員兵力時間及京城附近布防情況分析,幾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召集五十萬大軍,當時京城的三大營總兵力是十七萬左右,加上附近軍隊,共計數量應當在二十萬左右。
我們知道,兵家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的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參考消息
駙馬也不吃香了
駙馬是皇親國戚,不可謂官威不足。不過駙馬雖大,翁父更大。朱祁鎮的長姐順德公主之夫,駙馬都尉石,因為在自己家裏斥責一個犯了錯的小宦官,恰好被上門傳旨的王振撞見。正所謂“不要當著銼子說短話”,雖然這是駙馬的家務事,但小宦官被斥責時的可憐樣子,讓王振頓生兔死狐悲之感,於是無事生非,硬說石在指桑罵槐,下令把石投入了錦衣衛的大牢。
那麼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隻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隻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征召二十萬大軍,認為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是啊,這個算術小學生也會做,二十萬對兩萬,平均十個人對一個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腳也能把對手給踩死。
王振就是這樣想的,他的作戰思想似乎也就源自於此。
無知啊,真是極度的無知!王振這個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終於顯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來,戰爭似乎就等同於街頭的黑社會鬥毆,雙方手持西瓜刀對砍,誰人多,誰氣勢大,誰就能贏。
話說回來,戰爭到底與鬥毆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開一個專題。
戰爭是怎樣煉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韓信的人對皇帝劉邦說出了一句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這不僅是一句成語,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壯語。
在我看來,在韓信說出此言之後的一千多年裏,有資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會超過十五個人。
而如果你仔細研究過軍事,就會發現,要做到帶兵多多益善,實在是太難了。
要說明原因,就必須從什麼是戰爭說起。
如果我們把戰爭的所有外表包裝脫去,就會發現:
戰爭,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打架鬥毆。
下麵,我會借用經濟學中的模型理論(先預設基本框架,不斷增加條件的經濟分析法)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兩個人講起,相信大家也有過打架的經曆,而兩個人打架就是我們俗稱的“單挑”。
“單挑”實際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你自己。當然,如果你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湊巧還練過武術(最好是搏擊,套路不怎麼管用),那麼勝利多半是屬於你的。
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如果你有兩個人,而對方還是一個人,那你的贏麵就很大了,兩個打一個,隻要你的臉皮厚一點,不怕人家說你勝之不武,我相信,勝利會是你的。
下麵我們再加一個人,你有三個人,對手還是一個人。此時,你就不用動手了,你隻要讓其餘兩個人上,自己拿杯開水,一邊喝一邊看,臨場指揮就行。
就不用一個個地增加了,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個人,對手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呢?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會贏的,因為對手早就逃了。
到現在為止,你可能還很樂觀,因為一直以來,都是你占優勢。
然而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如果你有一千個人,對手也有一千個人,你能贏嗎?
你可以把一千個人分成幾隊去攻擊對方,但對手卻可能集中所有人來對你逐個擊破,你能保證自己獲得勝利嗎?
覺得棘手了吧,其實我們才剛開始。
下麵,我們把這個數字乘以一百,你有十萬人,對手也有十萬人,你怎麼打這一仗?
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且不說你怎麼布置這十萬人進攻,單單隻說這十萬人本身,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這十萬人都是人,有著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方言不同,習慣不同,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從,即使願意,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如果裏麵還有外國友人(比如朝鮮),那你還得找幾個翻譯。
這就是指揮的難度,要想減低這一難度,似乎就隻有大力推廣漢語和普通話了。
要是再考慮他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會十分頭疼。這十萬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對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讓他前進,他可能理解為後退,一來二去,你自己都會暈倒。
很難辦是吧,別急,還有更難辦的。
我們接著把這十萬人放入戰場,現在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裏。他們可能隱藏起來,也可能分兵幾路,準備伏擊。而你自己要考慮怎麼使用自己這十萬人去找到敵人並擊敗他們。
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裏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腦子有點亂吧,下麵的情況會讓你更亂。
你還要考慮軍隊行進時的速度、地形,下雨還是不下雨,河水會不會漲,山路會不會塞,士兵們經過長時間行軍,士氣會不會下降,會不會造反,你的上級(如果有的話)會不會製約你的權力,你的下級會不會嘩變。
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麼,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麼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還要複雜得多。相信看到這裏,你已經明白,別說帶十萬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帶十萬人出去轉一圈,旅個遊,能平安無事地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能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揮的人數乘上十倍,一百萬人,你就會發現,你麵對的已經不是一百萬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萬個麻煩,是真正的災難。
從十萬到一百萬,你的人數增加了十倍,但你的問題卻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不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是傻瓜,你怎麼控製一百萬個人,讓他們去聽從你的指揮呢?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製,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這種指揮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遠隻有一個人,命令前進絕不後退,命令向東絕不向西。
同進同退,同生同死。
這才是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帶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軍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構建過程,但這個模型是理想化的,我們在此還要補充兩種特殊情況。
首先,這個模型設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異功能人士,如郭靖、楊過、張無忌等人,能夠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幾米,穿牆入室,身負如乾坤大挪移之類的絕學,一個能打幾百上千個。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對手果真是上述傳說人物中的一個,那你還是快逃吧。不但是因為對方身負絕學,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方是正麵人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據劇情限定,他就是睡著了你也打不過他的,你才幾斤幾兩,敢和大俠對著幹?劇情限定好了,他是穩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