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季先生,是在讀初中時,當時語文考試試題中,常以季先生的散文為閱讀材料。第一次看的散文集是季先生的《病榻雜記》。當時深深為季先生的照片所吸引。那是一張普通老人的臉,然而,那張臉上卻寫著常人沒有的故事。每當看到季先生老年的照片,我都想更多地去了解他一點;而每當我了解他多一點,我都深深被他所打動。
世人常說,他是一位學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作家。九十八年的風雨曆程,五十多年的卓著成就,一生一世都筆耕不輟。於是人們稱季先生為學術泰鬥、國寶、國學大師。然而季先生卻欣然請辭,句句出於真心,發自肺腑,其謙虛之情,實在讓人為之所折服。並非出於一己之偏愛,我覺得季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國寶,他的離去,不僅是學術界的悲傷,文壇的缺失,更是眾多人一生的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季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術家,也是一位敢於說真話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大智大慧的長者。相信很多人都如我一樣帶著沉重的心情讀過《牛棚雜憶》,認真地讀過《我這一生》、《風風雨雨一百年》、《談人生》……翻開每一本書,看到每一張照片,品味季先生的每一句話,都無不感受到他的真誠,他的豁達,他的泰然自若,他的大智大慧……
這位世紀老人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邁過了艱苦貧窮的童年,度過了戰爭動亂的青年,經曆了艱辛飄零的國外求學時代,又遇到了是非不辨的十年浩劫,風風雨雨幾十年,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我們看不到他吃苦時的表情,聽不到他受辱時的聲音,難以想象他一生所經曆的困苦與絕境,也無法體味他所忍受的磨折與經曆的苦痛。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季先生的頑強不屈與難能可貴。縱然人生百態,大起大落,但是他有他的應對方法。
對於人生,他敢於正視缺憾,他說:“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然而,他仍然保持“承上啟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一生中,他有著“須盡便盡,無複多慮”的達觀與融通,也有著“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執著與堅定。
對於生活,他“縱浪大化,不喜不懼”。他說:“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工作。”不論是處於青壯年時期,還是到了老年,季先生自始至終都做到“聞雞起舞”,筆耕不輟,風雨無阻。
對於做人,他保持善心,不丟本心,正如他所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他一生與人為善,問心無愧。其為人正如他筆下的文字,淺顯平易,卻又充滿著大智大慧,無處不顯人生之真諦。
對於處世,他要求自己“洞明世事,反求諸躬”,懷有理解、寬容、感恩之心。他也奉勸世人要“糊塗一點,瀟灑一點”。告訴人們,凡事在於一真一忍。
對於人生困頓,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死麵前,他笑談人生,“自古皆有死,何必飲恨而吞聲”。困境麵前,他忍辱負重,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從賓客盈門到門可羅雀,再成為一個“極可接觸者”,一生浮沉,不為所動,仍能遊然物外,堅持自己的初心。
對於做學問,他曾說:“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他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認真思考,勇敢創新,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開拓出新的文化道路。
對於名利與榮譽,他居功不傲,再接再厲,淡然處之,一生謙虛。特別是在老年時,季先生自己主動請辭“國學大師”、“學術泰鬥”和“國寶”三頂桂冠,其謙遜之深,讓人折服;其品行之高,讓人敬佩。
……
如此泰然,如此真誠。然而,這位曆盡滄桑的老人,卻已與世長辭。這對任何一個喜愛他、敬重他的人來說,都是無比沉重的。
悲傷之餘,我靜靜地讀起了季先生,慢慢地去追憶他的人生曆程,去感知他的苦,去領略他的人生智慧。漸漸發現,不論是他對人生、對做人、對處世等的看法,還是他對做學問、對名利榮辱等的看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智慧。有感於此,於是提起拙筆,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以期通過對季先生一生思想精髓的細細品讀,得到一些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啟示,同時也希望將這種感悟與更多的人分享,以期幫助大家收獲一份淡然的心境和幸福的人生。
然而,鑒於筆者水平有限,對季先生的人生智慧的品讀可能不會那麼深刻與全麵,在此,還望大家海涵,也請方家指正。
衷心地希望本書能為更多的人打開一扇了解季先生的窗,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從季先生的人生智慧中獲得啟示,以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劉軍娣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