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尚且如此,為人父母的,為了孩子,更是全力以赴,付出全部的愛,即使是生命,也絕不吝惜。父母如此傾盡全力地愛護自己的孩子,那麼,作為兒女的我們是否應該主動去回報他們的愛呢?
記住父母的生日,便是回報父母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卻最貼心的方式。盡管如南先生所言,記住父母的生日,我們會又喜又怕。但是,人生在世,為人子女,就要懂孝道。換句話說,就是要行孝。南先生曾在“人生”這堂課的最後一節課上給學生們出了三道題,並且給出了三道題的答案。
第一道題,南先生給的答案便是記住父母的生日。南先生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孝道”兩個字,他說:“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開出善花,結出善果。”
而最後一道題,南先生又強調,如果你不記得父母的生日……那麼,你就該打自己一記耳光了。同時,南先生在黑板上寫下了“反省”二字,說:“反省促人進步,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成才的可能。”
生活中的你,是否會因為忙碌而忘記了父母的生日?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呢?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應該如南先生所說的,要反省。記住父母的生日,孝敬父母,是使我們的人生完整不可或缺的一堂課。
很多人把自己的生日記得牢牢的,明明很久以後才過生日,卻早早地在計劃生日的日程安排,到處呼朋喚友。而對父母的生日,則不聞不問,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南先生則正好相反。
了解南先生的人都知道,南先生從不給自己過生日。他把自己的出生日看做是母親的受難日,而每年到了父母過生日的時候,南先生總會焚香默禱,遙祝雙親平安。南先生年輕時便辭親遠遊,而中年又隻身一人奔赴台灣,多年來一直未能親自孝敬父母,南先生一直深懷愧疚,因此,每逢父母生日,他都有感而發。這些切身的感觸,從南先生的詩集裏也能看到。
誠如南先生所言,記住父母的生日,我們會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但是,不論怎樣,這是對父母的一種回報和感激,故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作為兒女,我們應當收起自己的叛逆和任性,盡早回報父母。或許僅僅是一句言簡意賅的問候和祝福,卻依然是對父母極大的寬慰。
因此,不管你在哪裏,無論你離家有多遠,無論你有多忙碌,都不要忘記父母的生日,都要記得時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常回家看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南懷瑾先生說:“真正的大孝子,不隻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在南先生看來,天下人的父母都是自己的父母。這是他對孝經的理解——大孝行於天下。與此同時,南先生還說:“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可見,南先生在對長輩保持“大孝”的同時還對晚輩保持著“大愛”。而南先生的這種“大孝”與“大愛”,恰恰與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出一轍。事實上,這是人生為人處世的極致,是我們完善自己人生必須懂得的大智慧。
我們說,家有大家,有小家。我們要創造溫馨的家庭,不僅要讓小家幸福,大家的和諧、快樂也是不容忽略的。若是我們都能如南先生所說的那樣,視天下人的父母為父母,視天下人的子女為子女,那麼世上便會少許多令人寒心的事。比如,白發蒼蒼的老人被子女遺棄在街頭,迫於生計,老人不得不沿街行乞,或者沿街撿垃圾。又如,剛出生的女嬰被遺棄在街邊的某個角落裏,無人過問,甚至被活活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