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基礎是相互信任
人類之間的關係就隻有這樣兩個類型:合作與不合作(背叛)。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發表了肯·格裏姆斯的一篇文章,題目叫《信任是人性》。這篇文章指出:“信任是人的本性,因此合作得以存在”。
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選擇了兩個參試者。第一號參試者雖然不知道有這樣一句意大利的諺語:“信任當然好,但不這麼做最好。”但是,在決定是否從10美元賭金中拿出一部分送給二號參試者的時候,他多半會有類似的想法。如果他從10美元中拿出一部分送給二號,這部分錢會增加三倍,而他的匿名夥伴有三種選擇:分文不還;還一部分;全部歸還。但是,二號為什麼要把錢還回來呢?而一號起初為什麼要給別人錢呢?盡管這套論調理由充足,一號還是輸入指令,給二號一部分錢。過了一會兒,他笑了,因為他從屏幕上看到,二號還回一筆數量可觀的錢,使雙方同時謀利。這種結果不僅嘲笑了眾所周知的行為智慧,而且對經濟學理論“做了鬼臉”。經濟學裏所說的“納什均衡”就基於被一號參試者摒棄的冷靜推理。這種理論預言,在陌生者之間進行的經濟交易中,當一方要根據另一方的反應作決定時,最適當的信任水平為零。盡管這是正統的經濟理論,一號參試者和二號參試者的行力卻並不罕見。其實,在成百成千次類似的試驗中,大約有一半的一號參試者會送出一部分錢;在收到錢的二號參試者中,有3/4會歸還一部分錢。
這個實驗的帶頭人,加利福尼亞克萊爾蒙特研究生院的保羅·紮克說:“經濟學家之所以無法解釋實驗室中出現的這種高信任率,其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考慮到信任的神經學因素。”紮克指出,進化已經使我們的大腦適應了群體生活,個體可以通過合作獲益,但是,這需要信任。紮克認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彼此信任的本能需要。紮克等人所做的這個實驗證實了在經濟交易中,人們常常選擇合作、信任和慷慨。當二號參試者從一號參試者那裏獲得較大數量的錢款時,他們返回的錢款也會增加。紮克指出,一號參試者送出的錢數是信任的量度,而二號參試者返還的錢則是“是否值得信任”的量度。更叫人有些困惑的是,當別人向我們表示信任時,我們想要回報別人的願望是無法控製的。紮克說:“人類信任似乎是由感覺而非意誌支配,顯示文明的信任卻出自大腦中相對的原始區域: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奇怪。”納什等經濟學家和他們創建的模式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明確無誤的貪婪”。但是,紮克的研究認為,社會合作也許是大腦中古老區域產生的原始衝動,這種衝動能夠戰勝更新進化的大腦區域產生的貪婪。紮克說:“在我們的實驗中,那些選擇信任的人都得到了較好的結局。”現在我佃所講的是孫、劉兩個集團之間的合作,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要對付曹操的進攻,這個合作首先是從不太信任開始的。
在孫權集團看來,劉備已經被曹操打敗了,已經是潰不成軍,不足以對抗曹操。換言之,想要與孫權合作,劉備已經沒有了合作的本錢。這是在諸葛亮到東吳時群臣們一致的意見。那個東吳謀臣之首的張昭就這樣對諸葛亮說道:“你自從投靠劉豫州(劉備)之後,曹兵一出來,你們就丟甲拋戈,望風而逃。上不能報效劉表以安撫黎民百姓,下不能輔助他的兒子據守疆土,拋棄了新野,敗走樊城,又丟失了當陽,再奔到夏口,沒有容身之地。怎麼劉備得到了先生之後,反不如從前了呢?”
孫權本人呢,他隻想從諸葛亮的口中打聽一下曹軍的情況,他對於劉備的說法是:“然豫州(劉備)新近失敗之後,哪裏還能再抗擊曹操,避過這次的劫難呢?”
而劉備呢,對於與孫權的合作,心裏也是沒有底的。當他與孔明、劉琦一起商量怎樣對付曹操的時候,有這樣一番對話:
孔明說:“曹操勢力太大,很難禦敵,不如投靠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峙,我們從中間取利,有什麼不可以呢?”
劉備說:“江東人物極多,必定有遠謀,哪裏肯相容於我們呢?”
孔明說:“今天曹操引領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怎麼不會派人來打聽虛實呢?隻要有人來,我就可以隨他去江東,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他們南北兩軍互相火並。如果孫權的南軍勝,我們就共殺曹操以獲取荊州之地;如果北軍勝,則我軍乘勢去取他的江南好了。”
劉備說:“此論甚高,但如何才能等到江東來人呢?”
從以上這番對話中,不但可以看出劉備沒有信心與東吳合作,也可看出他有見不得人的小九九,即想從東吳與曹操的對抗中取利,一旦東吳失敗了,就乘機奪取東吳的土地。
最後,這次的合作成功了。成功的最大立功者是諸葛亮,他的確不負劉備的厚望,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一是大戰群儒,駁倒了投降派的言論,二是連用了幾次瀲將法,激發起孫權與周瑜抗敵的鬥誌。這個聯盟才總算得以形成了。
這種合作,開始的形式不過是從劉備那裏派來了一個常駐代表——諸葛亮,他成了周瑜的一員參謀,而劉備在江夏的軍隊,在火燒曹軍戰船的時候並沒有出力。但就是諸葛亮這一個人,頂得了十萬大軍:十多萬支狼牙箭就是他一個人弄到的,火攻也是他同周瑜一起想出來的辦法。當然,這個辦法早已藏在周瑜的心中,但與諸葛亮一對“火”字,英雄所見略同,就讓周瑜更相信用火攻是對的,從而再無疑惑。而在周瑜的眼中,這場東風完全是由諸葛亮借來的,他感慨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周瑜的感歎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他們不再小看與劉備的合作了,因為這個合作有了諸葛亮這一個人而感到非常值得;第二層意思是如果留下了諸葛亮,那麼當戰勝北軍之後,將來萬一東吳與劉備發生了矛盾,劉備有諸葛亮的幫助,就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敵人,所以必須除掉諸葛亮。
這使我們意識到,是曹操的進攻造就了孫、劉的合作,但同時在這個合作中,不和諧的聲音也時常出現,孫、劉兩家為著各自的利益,也都警惕、懷疑以及謀算著他們合作的另一方。
為什麼合作與聯盟是最好的
若是我們把行為結果分成輸(虧利)與贏(有利)這兩種類型,則整個行為可以有如下幾種可能性:共贏、共輸、內部先自鬥起來。
如果是雙贏,那麼不但能夠阻止曹操入侵江南,也能得到曹操丟棄的土地。我們假設,劉備本身的力量與存在是“2”,孫權也是“2”,而曹操所占領的荊州之地也是“2”,那麼,孫、劉合作,打敗了曹操,他們可以分得曹操的那部分利益,所以孫、劉兩家每一家的利益就變成了“3”。如果共輸,則自己的“2”分被戰爭勝方奪去了,他們最後的利益都是“0”。如果內部自鬥起來,那麼,內部的自耗結果是“0”,再加上曹操的打擊,很可能就都成了“_2”。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算法,孫權與劉備聯合,是2+2=4(很可能是大於4);孫、劉兩家反目,是2-2=0。
這個內部損耗了的力量再外加一個曹操的入侵,那它當然會等於一個負數了。即無論孫、劉兩家是處於冷戰狀態,還是同時進行戰爭,都使本來相加的力量變成了“0”,那麼對於外有強敵的情況來說,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消滅這兩個集團,而曹操還不會損失他的力量。本來戰敗一方還可以逃跑或者損失小一些,以圖東山再起,就像劉備逃出新野城那時一樣,但有了內訌,則兩個屢次的消耗疊加在一起,那就什麼都不會留下了,兩個勢均力敵的國家發生衝突甚至戰爭,鬥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動的三次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如此。雖然說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看似勝利了,攻入了伊拉克,還將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處死了,但美國自己也消耗了幾千億美元和3000多將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