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藏地密碼之318國道川藏線

車,行進在318國道川藏線上,耳畔沙沙地輕響。山,重重疊疊,次第排列如一本本厚重的大書。

“看山如讀書,看山如讀山。”向導兼司機次仁師傅口吻舒緩,開始為我們介紹318國道川藏線,“自盤古開天辟地至今,大自然為318國道川藏沿線提供了豐裕的條件,是上蒼厚愛的結果。現如今世界瞬息萬變,318國道川藏線、青藏高原美麗的風光卻恒久不變。318國道川藏沿線自然生態景觀極其特殊,可以說是中國自然生態的微縮版,因為中國所有種類的景觀,在川藏線上都可以找到。從雪山、冰川、高山、草地、沼澤、濕地、江河、湖泊、沙漠、丘陵、盆地……所有的景觀都有。318國道川藏線奇異神秘並充滿誘惑,可以說是藏傳佛教發祥之地、藏傳文化發祥之路。藏傳佛教的各種樣式各種形式、藏傳佛教的各種文化樣式各種形態,在綿延千裏的川藏線沿途都可以見得到。從茶馬古道、康定情歌、巴塘弦子、鍋莊舞、藏戲、壁畫、岩畫、唐卡、金銀器製作、藏傳佛教寺院、德格印經院、五明佛學院、魯朗小鎮、林芝風光、雅魯藏布大峽穀、門巴族文化、珞巴族文化、僜人文化、布達拉宮、雪頓節……凡能想到的文化樣式都存在並發展豐滿著。318國道川藏線非常地理狀況極其險要,是中國險路之最,幾千公裏的路大都鋪設在崇山峻嶺原始森林之中。山的險峻、路的逼仄、迂回曲折、起伏跌宕……從地質構造上看,川藏線地質構造十分活躍,經常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為事故多發之路。”

真想不到,司機次仁師傅對川藏線如此了解。

見大家聽得認真,次仁師傅稍停片刻,又開始講述:“318國道川藏線是個與生存短兵相接的地方,那滲入骨髓的高寒與寂寥,遙遠但不縹緲。在那艱苦與奮鬥的縫隙裏,倒也生長著一種叫頑強的植物——蕩氣回腸!但由於318國道川藏線景觀、文化眾多,平均海拔比青藏線低,而且它是從低海拔逐漸過渡到高海拔,可以使遊者逐漸適應高原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川藏線更適合欣賞、拍攝沿途無數美景。因此,318國道川藏線是山友、驢友進藏的首選之路。每逢夏季,318國道川藏線便會顯得十分忙碌,步行的、騎自行車的、騎摩托車的、自駕的、隨團的紛至遝來,人來車往,甚是熱鬧。”

看著車窗外車輛和人流,聽著次仁師傅的講述,領隊盛老師顯得有些感慨。他是社會學專業的研究生導師,當然會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

他說:“中國偉大的入藏運動是一場人類壯舉,它不但推動了旅遊業蓬勃發展,還為藏地注入了新鮮的經濟文化時尚活力。憑什麼你們年輕人可以進藏,難道我們就不可以?七八十歲的老爺子老奶奶也要去西藏看看哪!”

邱老師是影視文學專業的副教授,出過很多書,發表過好多專業文章,在影視文學領域很有影響。加上他那年輕帥氣的學者風度、188厘米的身高,站在講台上,霍然有鶴立雞群的感覺,平時講課很受同學的歡迎。他白白的皮膚,一頭烏發不等分地向左右分開,一張微長俊朗的臉龐、一雙幹淨白皙的大手,還有那雙明亮的眼睛。望過去,就是那種高富帥類型的學者。

我聽說當初邱老師剛來學校任教時,有好幾個青春期萌動的女生,悄悄地暗戀他。其中曾經有兩個竟然在學生食堂鬧了起來,掀起一陣波瀾,學校不得不動用紀律,處分了她們。

邱老師,風雲人物。他把頭發向後一捋,接著盛老師的話說:“這是因為有史以來,或者說從人們發現藏地開始,它就像一組難以破譯的密碼,擺放在我們的書桌上。其注腳上寫明了種種與探險、與愛情、與自由奔放有關的定義,忘我、崇佛、豔遇、浪漫、自由自在、脫離羈絆、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藏地是多元的自由世界,是散發著香甜的曖昧氣息的小宇宙;藏地有促進愛情激素荷爾蒙的神秘空氣和土壤,是愛情的天堂。”

“這是因為高原讓人自作多情。因為缺氧,人總是暈乎乎的,少了很多在城市裏的精明和算計。”盛老師接著邱老師的話,笑著說。

稍停片刻,盛老師又說:“再加上雪山、藍天、白雲、陽光、寺院、半山藏房、一望無際的草原,真是鳥語花香,勝似仙境。讓人感到一旦進入藏地,就如同進入到了愛的天堂。”

吳老師剛剛40歲,女性教育工作者最佳年華,且麵貌體征均可以適中、標準等字眼形容。職業短發、素質高雅,“THE·NORTH·FACE”的戶外套裝,風雨無阻,手中的“佳能F7”相機加上鏡頭比一把全自動衝鋒槍還長。盛老師的話音落地,吳老師就接著說:“在有名稱的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四川擁有36座;有名稱的5000米以上的山峰,四川有130座;5000米以上無名稱的山峰,四川多達260座。而這些山峰大多坐落於川藏線兩側,終年積雪,冰川和雪寶頂絕美、秀麗,魅力無限。”

“所謂魅力,就是使人著迷。藏地具有這樣的魅力啊!”邱老師深深地感慨,“可以說,藏地是探險登極充滿挑戰生命的聖地,深入它並探究它,是作為性情中人人生之幸。那麼,我們前方的路上,將有一座獨異的社會文化寶藏,裏麵充滿了神秘的信息與密碼,深入它並破譯它,是我們作為文化傳播工作者的一大幸事。”

從成都開始,我們乘坐一輛19座的考斯特客車前往西藏。有兩位司機師傅輪換開車,一位姓劉,另一位也姓劉。年輕一點的我們稱他為小劉師傅,年齡大的那位,一開始我們稱他為老劉師傅。

劉姓是大姓之一,經常以偶數出現。

小劉師傅是個文學青年,對於藏地文化自然是敏感和熱衷的。

他曾經在西藏門隅地區當兵。在那裏,聽到了許許多多關於古老苯教的故事、傳說和秘聞。最為難得的是,他對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故事、傳說以及詩歌知道得不比專業人士少。

我這本書裏對於倉央嘉措這個人物以及他的詩歌的解讀,撥開了迷蒙在藏地詩人頭上的雲霧,讓讀者對於這位偉大的藏地詩人有了一個接近真相的了解,使讀者的好奇心的以滿足。破譯倉央嘉措這個人物到如此程度,和小劉師傅的講述分不開。

據說,小劉師傅有著豐富的藏地駕駛經驗,但他是個“路癡”,不會使用GPS,開車行路就憑一個專業汽車兵應有的輕車熟路的默契和良好的感覺。小劉師傅二十五歲,和我們的大學生隊員年齡相差不多,代溝不深,故而有著共同語言。他善談、好說笑,和大家融洽得很。

剛開始接觸我們時,彼此有點陌生感,加上隊員中幾乎一半是學播音主持專業的美女,對起話來難免有點兒心猿意馬言不由衷。

有一回跟邊紅紅對話時,聊到關於自然災害的話題,小劉師傅急於回答一個紅紅的問題,或是麵對心儀的美女顯得心裏特緊張說話的速度太快的原因,一不留意,把“泥石流”說成了“泥流石”。

開始誰也並沒有注意,可是錯就錯在後來的糾錯中,他一再堅持並一再解釋說“泥流石沒錯嘛、泥流石怎麼怎麼”的。於是,大家就開始以“泥流石怎麼的、怎麼啦泥流石”跟他開玩笑,再後來,一提到小劉師傅,就以“泥流石”作為他的代號了。

老劉師傅甚是了得!

老劉師傅今年剛滿五十歲,他的藏族名字叫次仁紮西。最初,我們把他當成汽車司機稱他為次仁師傅,後來我們開始敬重他,稱他為次仁老師。

次仁紮西身材高大,不肥不瘦,一套戶外裝加上高幫登山鞋,儼然川藏線上常見的背包獨行俠,超然灑脫倜儻。雖說是氣質稍顯文弱了些,但由於他眼神中的寧靜並常有思索流露,別具一種動人的嚴肅之美,相當感染人。

次仁紮西原先是一家藏文化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在當編輯的歲月裏,收集了許多跟藏地文化相關的史料、傳說、詩歌、諺語,還熟知許多藏傳佛教的秘聞。離開出版社後,次仁紮西成為一個職業的藏學死忠和藏地探險者,他不僅熱衷於在藏地範圍之內的冷線路遊曆,還多次深入到尼泊爾、緬甸那些信仰佛教的國家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遊曆。用他的話說,車一發動,四海為家;背包上肩,高原天涯。他還引用藏族諺語說,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豐富自己。

他帶著溫暖和知識,

走到我們隊伍中;

我們變得活潑生動,

就如彩虹變美了天空。

也正是他的出現,使得我們的考察活動不但豐富了內容和情調,還使這本書以《破譯藏地密碼》命名,得以順利出版。

次仁紮西是在自己開設的網站上推介了自己,成為我們團隊的司機、顧問和向導。小說裏邊關於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傳說、故事和秘聞等等內容大多是由他講述給我們的。我作為本書的作者,隻不過起到了收錄、編輯和轉述的作用。

對於這些故事、傳說、秘聞和諺語,以及他對藏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記憶和理解,就如投入酥油茶裏的鹽巴,美味不可多,回味不可少。

他的講述獨特,在於他自身的獨特。不卑不亢、亦近亦遠,幾分親和、幾分魅力;幾分幽默、幾分正氣。可是要欣賞他,還要擁有大隱的氣質、禪悟的洞察。從骨子裏,他卻是個十分謙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