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別對女兒實行情感封鎖(1)(2 / 3)

正確看待孩子的異性交往

俗話講:男孩子小時候讓人操心,女孩子長大後讓人操心。如何指導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與異性交往,大概是“家有小女初長成”的持家者除了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外最為牽掛於心的事情。

我家女兒12歲,剛上初一,人長得漂亮,學習成績也很好,是公認的乖乖女。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卻在家門口看到女兒正和一個男孩子有說有笑的,關係好像很親密,似乎不是一般的同學。我當時並沒有讓女兒難堪,隻是笑著和他們打了招呼。過了不一會兒,男孩便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女兒正在家看書,我便決心和女兒聊聊。我裝作無意地問起女兒昨天那個男孩是誰?女兒告訴我說他是學校高中部的一個男孩,比她大3歲,偶爾認識後便老是帶著自己玩,當作自己的大哥哥。

後來,女兒的學校要求學生全部住校。住校回來的第一周放假,女兒就迫不及待地出去找女同學玩,晚上也沒回家吃飯,我怎麼也不放心,感覺不正常,於是去找,看見女兒和她的女同學從飯店出來,看上去兩個人顯得很忐忑,我猜想她們肯定和別人在一起,便要求女兒告訴我一切,女兒說是和那個大哥哥等四五個男孩在過生日。

不久後,我就在學校了解了那個男孩的情況,卻發現那個男孩的空間留言,都是寫的思念啊、煎熬啊什麼的,儼然是相思了,很顯然想的是我的女兒。這時,我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北京姚女士

父母不要輕易給女兒扣上“早戀”的帽子

兩性交往幾乎貫穿於人的一生,從青春期兩性的友誼開始,到成人期的戀愛擇偶,到成熟期結為夫妻,到白頭偕老走向人生的終點。異性交往是人生重要的生活內容。對於少男少女的交往,如何理解而不封殺,支持而不放縱,這是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和不斷探討的問題。

異性交往意味著學會對異性的尊重和愛護,意味著對異性的責任和義務。正如不能因為可能發生車禍而不讓汽車上路,也不能因為可能出現空難而禁止飛機上天。作為家長,不能總向孩子灌輸異性交往的“害處”,要公正地承認異性交往的益處和“異性間互補”的不可替代性。這樣才具備與孩子談論異性交往問題的前提,也才談得上對孩子進行引導。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內受性萌動的刺激,外受社會風尚的影響,喜歡交友,重視友誼,男女同學喜歡在一起踏青、劃船、過生日、度假,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傾吐內心的煩惱,取得真誠的理解,尋找心靈的慰藉,共同探討人生的奧秘,切磋學習中的疑難。男女同學之間的這種正常交往是一種純潔的友誼,隻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對年輕人心理的穩定和人格的完善有著一種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這種可貴的友誼應該小心愛護,大力倡導。如果父母把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視為“不軌行為”,一看到女兒和男同學單獨呆在一起,或接觸頻繁一些,就往“談情說愛”方麵聯想,隻能激起孩子極大的反感。

父母要用科學的態度界定“早戀”,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待早戀。不要動輒如臨大敵似的對女兒與異性交往進行“堵截”、“圍剿”,父母這樣做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提醒孩子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身邊長大,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無憂生活,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然而,麵對多變的大千世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過於淺顯。所以教會孩子,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如何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還需要反思自己和女兒的關係,讓孩子從父母這邊找到安全感。

另外,還要教孩子一些具體的自我保護辦法。告訴女兒,與異性同學交往應以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為主,避免總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相處;與異性在一起時,身體始終要保持一定距離,不要過於親密,不能允許任何人過於親密地接觸和撫摸自己的身體;要冷靜清醒地對待已經發生的感情,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對方、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當前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要多聽一聽家長和教師的意見建議、親朋好友的認識看法。

采取正確的做法

做父母的在告誡女兒不要過早陷入戀情的同時,還要對她們采取正確的做法:要讓女兒認識到與異性交往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必要的;給女兒提供與異性朋友交往的機會,教育孩子掌握適當的方式與分寸;女兒一旦出現“早戀”苗頭時,切不可訓斥、打罵,這樣隻能適得其反;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對孩子的不正確看法要予以及時糾正。

許多女孩對自己青春期之後產生與異性交往的心態往往是缺乏準備的,可能會出現自責、驚慌的情況,甚至產生心理負擔。父母應該與女兒討論這方麵的感受,幫助女兒了解有關的知識,以坦然的心態接受這種變化。

幫助女兒正確麵對內心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