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鄉土中國的滄海桑田(1)(1 / 3)

——新農村提出的曆史背景、發展思路

一、新農村新在哪裏

1.新農村有新內涵

農村,是與城市相對的一個概念,是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包括海洋),是由農村生態環境係統和經濟社會係統組成的複合體。與城市相比,其基本特點是人口密度較小、生產場所較分散、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家族血緣觀念較重等。中國的農村,經曆了傳統的農村、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改革開放後的農村以及新時期的農村等幾個發展曆程。

傳統的農村,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宗法權力為主導的禮治社會。從兩千多年前的《禮記》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的社會理想,即政治上追求“大同”,經濟上追求“小康”、然而,這種理想,總是不能完全實現,除了文景之治、盛唐時代、康乾盛世,農村還算安定,農民還能樂業。大多數時期,農村總是經濟凋敝,農民總是衣食難保。

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由於國家實行土地改革,農村風氣和麵貌為之一新。農民在經濟上分得了耕地,得到了實惠,在政治上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農村文化氛圍空前活躍。但是,土改政策能量剛剛開始釋放,以195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為標誌,中國采取了嚴格控製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政策,由此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畫地為牢的戶籍製度人為地割斷了城鄉聯係和工農聯係,把占人口80%的數億農民緊緊捆縛在土地上。農民創造的大量財富成為工業化的原始資本。城鄉之間產生了差距,工農之間出現了鴻溝。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後期,農村喪失了快速發展的機會,農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改革後的農村,成為中國改革的先行區、試驗區。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終於觸動了農村古老的神經和僵化的體製。以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製度取代了長期的“大鍋飯”體製,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煥發了投資開發的勞動熱情。改革後的農村迫使農民麵向市場,走出農村,進廠進城,務工經商,衝擊著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和製度,促進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型時期.傳統思想障礙依然頑固,農村改革發展曲折坎坷,城鄉分割製度沒有根本改變,調整利益格局阻力重重,農村依然而臨著深層次和突發性的社會問題。

新農村,是相對於傳統農村、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以及改革開放後新時期的農村,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新內涵、新風貌的農村。與傳統農村和計劃經濟時代農村相比,其基本特點有“五新”:

一是新居住環境。這裏指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農村村域內和農戶的房前屋後院內的環境整治,包括村內主要街道和通往各家各戶的道路硬化、自來飲用水的供給、溝渠與水塘的修整、垃圾集中收集與處理、農戶院內的院麵硬化、沼氣池的建造、改廁、改圈、改廚等。居住環境的好壞,越來越成為衡量新農村發達與落後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是新技術環境。新技術環境是指新農村處於信息化時代,涉及高效實用的農業信息服務體係和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新技術環境要求農村中成千上萬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不斷建立農業信息服務體係建設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體係,建立起覆蓋縣、鄉,並廣泛聯合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農戶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站,推進農業信息和先進實用技術進村入戶,從而幫助農民轉變農業生產理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增產增收。

三是新體製環境。主要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基本建立並且日益成熟.城鄉戶籍分割等體製正在打破,城鄉統一的教育體製、就業體製和城鄉統一的養老保障體製及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正在形成。體製是全國統一的,而標準可以有地區差別.可以確定全國最低標準.也可以允許有條件的地方適當提高標準。

四是新分工環境。主要表現在:全方位對外開放使得新農村建設開始處於全球分工體係之中;工業化快速推進使得新農村建設必須參與工業化進程,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而不僅僅是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城市化加速推進使得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礎上;區域分工的深化使得新農村建設必須突出自身的特點和優勢。

五是新居民主體。這裏指農村居民應當具備時代的新觀點,應當全而拋棄小農意識;個體和整體素質都要提高,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擅管理的新型居民,他們既是新農村的居住主體,也是新農村的建設主體;應當具有流動性,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