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曆500年,南瞻部洲,正中唐部落以西有一座高山,此山名為金山,上山有一座格局雅致的小院落。這裏居住著唐部落世代以來的智者們。
所謂智者,最早出現在一百年前,指的是掌握著某一項失落技術,或者曆史正文的人。人類從大災難到現在,除了這些智者之外,鮮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種族往日的榮光。但是這些智者掌握的名為‘知識’的東西,卻都不是完整的,無法組成有機的結合體,隻能為人類的前進指明方向,不管是社會結構的變革,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於是智者們往往會選擇一個強大的部落,聚集起來,利用部落的力量和不同‘智者’掌握的不同‘知識’進行結合,改造和運用。
一百年來,在智者的引領下,人類逐漸走出了科技停滯的怪圈,科技水平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到了當今時代,智者已經成了一個部落強大的根基所在。他們研發設備,完善製度,推行法律,建立人倫。
但是因為智者所掌握的‘知識’並不相同,因此智者又分成兩個流派。一個流派是實幹派,這類智者往往掌握著某一些失落的古代科技,致力於恢複往日的榮光而終生奮鬥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另外一個流派被稱為思維派,這類智者往往掌握著古代曆史正文,從隻言片語之中得知很多人無法得知的非物質性‘知識’,他們多是對部落的發展方式,倫理道德,法律健全,文化發展等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派智者也因為所掌握‘知識’的不同,在發展部落上麵產生了分歧。實幹派認為,部落應該在吃透古代科技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就行了。而思維派則認為,古代人類能夠做到的,我們也一定夠做到,而且還會做的更好!兩派彼此攻訐,但是在變異生物的威脅下,還是勉強維持著和睦。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智者,同時掌握兩種‘知識’被稱為中間派。實幹派和思維派能保持克製,最大的原因正是中間派的調停。
目前唐部落共有七名智者,其中思維派三名,實幹派三名,中間派一名。此時七人正麵色嚴肅的圍坐在一張木桌前,氣氛有些壓抑和安靜。
“目前,我的意思是,必須加快唐部落的統治製度變革。部落已經具備了建立封建王朝的實力和資格!”說話的乃是思維派的智者,名叫王明。掌握著被命名為曆史正文的‘知識’。整個唐部落的所有規章製度基本上都出自此人之手,此人也是唐部落第一個智者。所謂曆史正文,指的是大災難之後遺留下來的少數的,極其稀少的曆史記載。上麵的內容不一而足,可能是施政方略,也可能是人物傳記等等。
“我反對!目前部落正處在科技交替的時代,鐵器不用十年就能取代青銅器!這個時候進行變革,無疑會拖慢部落的科技進程!”
這是實幹派的李誌,掌握著名為古代科技的‘知識’。也是他一手將唐部落的科技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而今即將進入鐵器時代。同樣的,古代科技也是大災難之後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先輩遺留。李誌掌握的古代科技可以說是目前七人之中論完整度來說最高的。
這兩人乃是唐部落,兩派‘智者’的領頭羊,大佬發話,其他隻能看著,當然除了那位中間派的智者。
“人類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人類了!”中間派的智者是一個看起來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長得明媚皓齒,好像個女子一般,滴溜溜的一顆光頭顯得特別紮眼。
他一開口,所有人都等著他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