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0001 鍛體期(1 / 2)

初秋之際,正是風清氣爽之時。

伴隨著光明在東方的奮力一躍之後,太行山就被醇和的氣息籠罩。

每天在這個時候,都有一個晴朗的聲音背誦著先賢的文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此時背誦的正是儒教的經典《中庸》裏的句子,隨著聲音的抑揚頓挫,一個年紀隻有十三四歲的少年就在東升的曙光中,輪廓漸漸清晰起來。

當背完了《中庸》的第一章之後,鳳歸來的眉宇漸漸凝重起來。

要知道,這《中庸》雖然是儒宗的經典之一,但是鳳歸來在三歲之時,就在老師的教導之下,研讀著這些先賢心血凝結的文章,雖不敢說倒背如流,但是絕對算得上是滾瓜爛熟。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三年之前,老師就要求自己把所有學過的五宗三派的經典重頭再研讀一遍,並且要求自己要將所學到的知識,必須融合於五宗三派的理論。

因是之故,鳳歸來每天都要苦讀苦思這些先賢用血汗鑄成的經典到底該怎麼與五宗三派的思想相融合。

今天的早課,鳳歸來又連續背了三遍《中庸》第一章裏麵的內容,由於鳳歸來這幾天所背誦的都是儒宗的經典,所以在熟讀熟背這《中庸》第一章明道篇的時候,心中忽然有所觸動。

由於這第一章的名字叫明道,所以這一章主要論述的就是首明道之本原本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那麼這其中的蘊含的道理就應該是相通的,更是相同的。仿佛自己的麵前推開了一扇窗般,鳳歸來在厚積薄發之下,豁然貫通了心中的疑問。

在學識增長的狀態中,鳳歸來懂得了中庸的本來意義: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所謂的中和的中,就是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才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

而且,隻要這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也就是中庸。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而這要是用武家的話語來說,那就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府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境界。更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立如秤準,活如車輪的外在顯現。

但是要將儒家和武家的理論真正完整地融在一起,絕對不是就這麼想象,或者說在理論上牽強了就可以的,還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想到這裏,鳳歸來深吸了一口氣之後,把手中的書放下後就站了起來,然後雙臂輕微地活動了一下,就在身前蕩起了一個圈。

此時要是有外人在場的話,一定會驚訝於鳳歸來此時的樣子。

因為隨著鳳歸來那一口氣吸足之後,身體就已經不是被肢體所帶動,相反地是被這一口氣給激蕩起來。

無論是掤捋擠按還是采挒肘靠,雖然還不是一氣嗬成。一舉動中周身都意料之外道理之中的輕靈圓活,貫串一體,但是那口氣卻在鳳歸來身體的屈伸不已俠鼓蕩不停,更在頓悟後的通常心思中使得每一下動起來的力量越來越凝練內斂,可以說從裏到外,從形到意鳳歸來的身體幾乎就要沒有缺陷處、更沒有凸凹處、斷續處,就好像高山滾石大江東去一般。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

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哈哈……”

鳳歸來的動作越來越圓融,同時心中敞開的窗戶已經變成了門,念頭越來越通達,氣息和心思也就越來越順暢,直到最後不由得興奮的在心中大笑起來。

至此,鳳歸來的身體才從塑型的稚力境界踏入了鍛體的濁力境界,雖然濁力也是一種後天的力量,可是這種濁力卻也有著一定的威懾力和破壞力。

這個道理,就如同初練國術的人,實力並不算太強,可是在練習一段時間,真正地掌握了國術的某些技巧之後,就會比平時厲害許多。這時的力量,就是濁力。

煉體的主要目的就是煉化這種濁力,將這種濁力轉變成活力。

隨著鳳歸來的心情越來越順暢,鳳歸來的動作竟然也隨之舒緩起來,最後雙手在胸前伴隨著那一口氣的完全咽下,而劃了一個圓,按於小腹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