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可以被享受的。無論你境遇如何,地位怎樣,你總可以選擇兩件事情:快樂或者不快樂。曾有個幼兒園老師問他的孩子們,“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媽媽今天誇我聽話!”“快樂就是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遊樂場!”“快樂就是我長大了!”……看來,孩子們的確更懂得快樂的真諦:快樂,出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快樂,就是自己讓自己快樂。
媽媽的困惑
小孩子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好動、頑皮、愛說愛笑。如果拿這條標準來衡量才4歲的丁丁就不合適了,因為他簡直比他爺爺還“懶惰”:懶得動、懶得笑、懶得說話、懶得做事,甚至懶得吃喝。丁丁好像沒有自己的喜好,帶他去超市問他愛吃什麼,他總說隨便;在幼兒園裏,他也沒有特別喜歡的小朋友或玩具,反正老師讓他玩什麼他就玩什麼,讓他和誰玩他就和誰玩。丁丁比較喜歡看動畫片,但隻要是動畫片就行,從不挑揀,哪怕爸爸過來要看新聞,他也好像並不生氣,隻是默默地走開。媽媽對丁丁這樣的狀況很擔心,她覺得自己的兒子並不快樂,她也曾試著帶丁丁出去玩,給他買一些益智玩具之類,他的改變也不大。
在父母一手安排的世界裏,丁丁根本找不到自己。他也許曾經提出過自己的想法,也表達過願望和要求,但都被爸爸媽媽善意地拒絕了。他們不知道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小念頭,對於孩子來說,快樂也許並不是巧克力、小汽車、迪斯尼,而是一次郊遊、一張卡片、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讚許的眼神……
我們都知道,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孩子的快樂已經不能單純靠物質的提供引發了,對他們來說,快樂,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精神上的支持。
追根到底,能幫助孩子快樂起來的最重要途徑,還是做父母的我們,自己要樂觀積極地麵對生活。如果我們每天緊張兮兮、患得患失、過於完美主義,孩子怎麼能成為一個快樂、知足的人呢?研究表明,成長在快樂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比一般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快樂。這其中不乏有遺傳的因素,但孩子快樂的最終源泉,還是父母為其創造的安全、快樂的心理環境。
01 培養是一種促進
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論大人還是小孩,如果沒有外界施加的壓力,我們通常都會保持目前的狀態不變,雖然也許我們對於這種狀態並不滿意。在寶寶的成長初期,如果不是你的積極促進和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會大大地往後推遲學會走路和說話的時間;就像他長大之後,如果你不催促他去做作業,他就會躺在沙發上長時間地看電視,好像根本忘記了有作業的存在。努力是痛苦的,拚命的努力更加痛苦。如果沒有人培養和促進,孩子最初充其量都隻是做做樣子而已,他所能取得的成績遠比他的實際能力所能做到的要少得多或晚得多。
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帶”,在這個區域裏,我們不用花費任何努力,感覺舒適安全。任何一次有意識的努力,或者第一次嚐試做新鮮的事情,都是對“舒適帶”的極大挑戰。對於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孩子們來說,如果這時沒有父母的堅持和鼓勵,他們很可能老早就停了下來,再也不願前進一步。久而久之,他們覺得自己隻能走這麼遠,覺得自己的能力隻是如此,他們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獲取滿足感和自信的機會,於是變得越來越“懶惰”,也越來越不快樂。
我們成年人又何嚐不是如此,明明如雞肋一樣地工作,還是因為擔心無法迎接挑戰而選擇了“安全”,放棄了前進和突破的快樂;說了不知多少次要給房間大掃除,最後還是給自己找了很多繼續拖延下去的借口,雖然避免了勞動,但看到那些垃圾心裏就別扭。
有一則寓言:鳥媽媽和鳥寶寶住在巢穴裏,轉眼到了鳥寶寶該學習飛翔的時候了,可是鳥寶寶不知道此事,如果聽任鳥寶寶自行其事的話,它就會留在溫暖舒適安全的窩裏永遠不飛出去。鳥媽媽還知道,是到了鳥寶寶應該離開巢穴飛到外麵去的時候了,如果沒有準備好就飛了出去,鳥寶寶就會掉在地上;如果到了時候還沒飛出去,鳥寶寶就會拒絕離開巢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現在,鳥媽媽完全有信心相信她的兒子已經準備好了。於是,鳥媽媽就給了它堅實的一臂肘,一下子把它推出了巢穴,從此,鳥寶寶開始自由飛翔了。
突破自己,本身就會獲得巨大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成長的快樂。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創造一切條件讓他們體會成長的喜悅,擁有越來越強烈的能力感,這才是最震撼心靈的、由衷的快樂所在。
02 當培養遭遇抵製
說到這裏,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委屈了,“我們不是沒有培養啊!你說的提供機會什麼的,我們都在做啊!可孩子根本不聽我的話啊,他隻願意做他想做的事情,如果我讓他做什麼他一定不肯的!難道為了讓他快樂,就要事事順著他的意思嗎?”
當然不是。我們要做到隻是希望他們在完成我們的要求時能更自願、更快樂,而不要帶著被強迫或者被逼無奈的心情去做,因為在這兩種情緒狀態下,他將會取得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快樂的情緒,絕對會提高他成功的概率,也會豐富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