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三千年的風水寶地(2)(1 / 3)

由於戰車占有空間大,一輛用4匹馬拉的戰車,約需占地9平方米,而當時交通道路寬度又有限,因此,行軍的時候必須排成單列縱隊。虢國車馬坑中戰車排列的形式,便是這種單列縱隊,顯示出一種向北行進時的姿態。單列縱隊排列是機動性很強的隊形,縱隊可以隨主人行軍征戰,在空曠之處又可隨即變為橫列隊形作戰。

站在虢國墓地車馬坑群旁邊,就如置身於威武雄壯的戰陣之中,體味到當年戰車滾滾,戰馬嘶鳴,烽煙遮日,旌旗飛揚的戰爭場景。

二、三千年的風水寶地

虢國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部上村嶺上,北距黃河600餘米,東至會興溝,西至上村溝東口,南到市區春秋路南70米處,整個墓地南北長590米,東西寬550米,占地約32.45萬平方米。從20世紀中葉至今,虢國墓地已經過四次文物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使我們對虢國墓地的全貌和性質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與了解。虢國墓地起用在西周晚期,下限為晉滅虢之年,即公元前655年,是虢氏家族東遷以後的聚葬之處,是古代墓地族葬製度的一個典型的範例。

(一)聚族而葬的公墓

兩周時期,實行的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聚族而葬製度。

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期的族葬墓地分“公墓”、“邦墓”兩種。

公墓是王室、國君等貴族的墓地,由塚人掌管,事先製訂墓地規劃,確定墓地範圍,並畫成圖樣;然後按照宗法等級關係排定墓位、安排墳丘的高低大小與種植樹木的多少。《周禮·春官》記載塚人的職責是:

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

“邦墓”是埋葬國民(即自由民)的墓地,由墓大夫負責掌管。在墓地中不同家族又有各自的“私地域”。

那麼虢國墓地屬於“公墓”還是“邦墓”呢?

根據鑽探資料,在這片黃土嶺下的墓葬總數達800座以上(含車馬坑和祭祀坑)。墓葬均呈南北向排列,基本上沒有相互疊壓的現象,顯然是有意識的規劃和布置。根據各墓葬的排列情況,專家將其分為南、北兩區,共計八組墓葬,每組中都有大、中、小墓之別。

南區包括第一、二、三組墓葬,分布著少數幾座高級貴族墓。

北區東側包括第四、五、六三個小組,屬於一般貴族墓。北區西側包括第七、八組,其墓葬規格最高,墓主身份也最高,各位國君、國君夫人以及高級貴族的墓葬即位於這個區域內。尤為重要的是,在第七、八組墓葬南側有一道東西向略呈弧形的壕溝,此壕溝將其他幾組墓葬從這裏分隔開來。壕溝以北是虢國國君及高級貴族的埋葬區域,壕溝以南是其他貴族的埋葬區域。

第一組墓葬,位於墓地的最南端,以中小型墓為主,總數約90座。

第二組墓葬,位於墓地五十年代發掘區的中部,總數約75座,其中有15座中型或中型以上的大墓。

第三組墓葬,位於墓地五十年代發掘區的北部,總數約74座,大中小都有。在第二、三組墓葬之間的西側,還分布著M1052號太子墓、M1810號墓及其陪葬的車馬坑。

第四組墓葬,位於界溝南,已探明有41座中小型墓葬。

第五組墓葬,位於第四組墓葬東側,已探明有40座大中小型墓葬。

第六組墓葬,位於第五組墓葬東側,整個墓地的東部,靠近會興溝,已探明有19座中小型墓葬。

第七組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西北端,約30座,是以一號虢季墓為核心的墓葬群。發掘表明一號墓墓主虢季是虢國的一代國君,陪葬的車馬坑長達47.6米,充分顯示諸侯國君的權勢與氣派。遺憾的是此組墓葬被盜嚴重。

第八組墓葬,位於整個墓地的北端,第七組墓葬的東側,是以九號虢仲墓為核心的墓葬群,有墓葬90座。發掘表明九號墓墓主虢仲也是虢國的一代國君,陪葬的車馬坑長達70米。此組墓葬也有數座墓葬被盜,其中一座是隨葬七鼎的國君夫人虢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