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怎樣開海(2 / 2)

“張彥方為人清廉,但很有見地,雖然厭惡商人但是判案很公正;又曾為戶部和州縣,臣以為可以為之。”

允熥還是比較信任自己的屬官的,但是這件事很重要,所以他道:“那孤明日與陛下提一下讓其回京,孤與之麵談一下,如若不成孤讓其為應府其它縣的知縣。”反正這事兒也不著急,允熥有時間來慢慢操持。

陳性善雖然不讚同開海,但是身為東宮屬官他也認為自己要出力。他道:“殿下,還需考慮朝堂之上的文臣的意見。自從漢代已來,商人就被列為五蠹之一,本朝開國以來又嚴厲限製商人經商;另外,一方麵任用儒臣為官與民休養生息厲行節儉,另一方麵實施老子的‘雞犬不得相聞’的鄉村,除了挑擔的貨郎,也用不到多少商人。”

“我大明富有四海,除了一些奢侈之用品,也用不到多少海外的東西。就是做飯的佐料,我大明也有花椒,不必非用南洋番國的香料。並且,朝堂之上的文臣或許會:‘開海之後,海外的奢侈之用品大量進入國內,會使得現在節儉之風消散。’”

陳性善雖然自己不做飯,但是洪武年間的文官可不是像後來的那樣當了官以後什麼都不做了。洪武年間類似於後來海瑞的官員很多,陳性善也有時會出去買菜,所以對於老百姓還是了解的。

並且他提出的意見其實就是朝堂之上的文官會提出的反對理由。允熥道:“漢代雖然把商人列為五蠹,但是唐代卻一度非常重視商人,並且本朝乃新立之朝,前代皆不足慮。”

“嚴厲限製行商之前隻是在國內,這次是開海,與之前的國策並不衝突,”允熥繼續狡辯:“大明雖富有四海,但是海外番國也有其所有之物但是我大明沒有的。孤曾聽聞,爪哇之國有一年能種三季的稻子,定然還有別的。”

允熥雖然並不認同大明什麼都有,但是他的話得盡量符合現在的人的認知,所以隻能這樣。

“既然擔心節儉之風消散,那就少進口奢侈之用品,對於進口的也科以重稅。孤也會以後帶頭節儉。”

允熥並不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但是他的享受的方向和現在不太一樣,除了以後可能會養一大堆美女跳舞唱歌以外,對於奢華的衣服、華麗的宮殿、前呼後擁的場麵都不怎麼喜歡。所以他可以坦蕩的自己節儉。

然後允熥又道:“我大明為朝上國,無數番國民心向往之,但是番國之民多不怎麼富裕,難以負擔他們路上的花銷;我大明也沒有辦法全部承擔起來這筆錢。開海允他們販運貨物到我大明,正好可以用販運貨物得的錢來應付路上的開銷,讓更多的的番國之民得沐我大明的文明。”

“為了讓番國之民知道我大明的一片苦心,可以曉瑜所有來我大明的番國的使臣,讓其回去告知其民。”

允熥這話的是非常的高大上。允熥認定,就這一條,就可以讓那些不通俗物、隻拘泥於書本的儒臣讚同開海,最少是不反對:至於通俗物的大臣,怎麼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