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早春,天還有些許寒意,清晨起來,閩西永定客家土樓興華樓的瓦頂上還結著一圈厚厚的霜,村旁的山澗裏隨處可見露水凝結的冰碴,思源村的客家山民們就早早忙碌開了。正月初五,是客家人“開小正”的日子。傳說這一天財神從天上下凡,將給勤快的人們帶來福氣。為此客家人把這一天作為“開市”、“開工”的吉日,經商的在這一天開門做生意,祈求開市大吉,財源廣進;種田的也在這一天開始下地耕種,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過年過到初五,也就意味著出了“年界”,春節的悠閑、放鬆告一段落,客家人又該忙活新一年的生計了。初五一早,興華樓的年輕郎中吳大山把家門打開,和父親一起,在門口擺上一個精致的香案,插上香燭,擺上酒茶果品、雞鴨魚肉,禮拜財神。等長壽香燃燒過半,吳大山燒了一疊金銀紙錢,稍頃又點燃一串長長的鞭炮。一時間,劈劈啪啪的爆竹聲在土樓回響,山坳裏飄揚起濃烈的硝煙氣息。吳家是當地的中醫世家,在閩西、粵東客家地區赫赫有名。爆竹聲一響,村民們便曉得,吳家又開張了。不過,今年初五對吳大山來說,顯得更為特殊,這一天不僅開張之日,而且是他定親的大喜之日。早在一年前,吳大山外出采藥時,偶然認識了客家妹子何美英,兩人暗生情愫,後經媒人撮合,又請算命先生合了八字,認為是天作之合的一對,雙方便定下婚事,商定今天“紮定”。“紮定”之後,兩人的關係就算敲定,隻等選個黃道吉日娶親過門。燒香敬神之際,兩名屠夫準時來到吳家,從豬圈裏抬出一頭大肥豬,麻利地宰殺,用開水澆了澆,刮去豬毛收拾幹淨,切下大大的豬頭,裝進一隻精致的籮筐,貼上紅紙條。按照客家習俗,“紮定”時,男方要攜帶豬肉、牛肉、活雞、麵線、衣服、聘金等去女方家。其他聘禮都已準備妥當,本來豬肉也可提前備好,但吳大山覺得豬肉以新鮮的為佳,決定現宰現送。吃罷早飯,淡藍色的煙霧漸漸散去,吳大山和父母準備出發去送聘禮。正在這時,村頭竹林那邊突然傳來急促的馬蹄聲。尋聲望去,一匹黑馬從山坳下曲曲彎彎的石板路上急馳而來,馬背上坐著兩個人,前麵策馬揚鞭的是個馬夫,後麵的是個衣著整齊的後生仔,看裝扮像是外鄉人。閩西山多,出門幾步便是坡,但一般的客家山民進進出出都靠步行,即便翻山越嶺趕幾十裏路也是如此。馬在這裏並不常見。隻有遇上十萬火急的事,才肯花錢從縣城或汀江碼頭邊雇馬。這馬一早就趕到思源村,跑得又是這般火急,村民們便有一種預感,來人必有急事。馬在村口停下,馬夫讓馬歇息,後生仔急急下馬,向在溪邊洗衣的村婦問了句什麼,隨即快步往興華樓走來。同時村婦就喊:“大山,有人尋你!”說話間,後生仔已來到吳家門前,對吳大山說:“大山兄弟吧,我叫阿水,從台灣歸來的,有人捎給你一封信。”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封信遞過來。吳大山一看信封上熟悉的筆跡,就曉得信是誰來的。他以為是一封普通的問候信,拆開一看臉色卻凝住了。信是台灣的世交羅複華寫來的,說他的老妹羅梅身患瘧疾已有數月,尋遍台灣名醫,未見好轉。眼看病情日漸嚴重,如不搶救生死難料,懇求吳大山速往台灣救人。羅複華是廣東梅縣客家人,祖上也是從永定遷徙過去的,兩家人的交往已經延續幾代。吳家行醫,羅家經商,吳家經常托羅家從外地采購珍稀藥材。羅家經商極守信用,吳家把錢交給他們,指定買什麼藥材,他們總會想方設法買到那種藥材,從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吳家偏居鄉下,卻能購得各地的珍稀藥材,給人醫病功效更加神奇,這其中就有羅家功勞。羅家到各地經商,時常跟人說起永定的醫生,久而久之吳家便名聲在外,時常有人遠道而來,慕名求醫。可以說,吳家成為名醫,醫術固然是最要緊的,與羅家的引薦也密不可分。吳大山和羅複華彼此年齡相仿,關係打小就很密切。幾年前羅複華帶著妹妹到台灣經商,奔波在海峽兩岸,倆人見麵機會少了,但感情上仍很親近。本來吳大山猜測羅複華會回梅縣過年,還打算正月裏去串串門聚一聚。誰知羅複華沒有回來。吳大山感到納悶,沒想到原來他老妹羅梅染上了重症。吳大山將阿水讓進廳堂,招待他吃茶,詢問具體情況。阿水也講客家話,但口音與永定客家不同,聽去像是潮汕一帶的。一問,果然是潮州客家人。原來阿水是個水客,常年駕船往返於台灣與閩粵之間,幫人運送貨物,偶爾也自己販運一些雜貨。羅複華經常請阿水運送貨物,兩人交情頗深。阿水其實大年二十就已回到潮州,但回來前羅複華特地交代,要等正月初五“開小正”之後,才能把信交給吳大山,以免吳家過年過不踏實。阿水曉得羅複華為妹妹的病著急,又不能違背他的囑咐,於是正月初四就從潮州動身,逆汀江而上,趕了一天一夜的路來到永定,今天一早從江邊碼頭雇了匹快馬,速速趕到思源村興華樓。聽說羅梅患病,吳大山一家都圍上前來,向阿水打聽情況。吳大山問老父親:“阿爸,我去吧。”吳大山兄弟三人,都學醫,在當地都有名氣。但大哥二哥已經成家,有了幼兒,去台灣這麼遠的地方,顯然有所牽掛。吳大山排行最小,在兄弟三人中醫術最精,加之尚未成親,跟羅複華關係也最要好,由他去台灣最合適不過。老父親點了點頭:“好,你去。”阿水說:“過兩天我要去台灣,你跟我一起去,我會送你到複華哥家。等醫好羅梅的病,再把你送回來。”他交代了行程事項,就先告辭而去。等阿水走後,老父親擔憂地說:“你去台灣,別的我不擔心,就擔心何家有想法。本來我都跟何家講過,等紮定之後,盡早挑個好日子,讓美英過門。何家也同意這個想法。這一去台灣,最快也得半個月才能回來,遲了可能得個把月。我怕何家誤解。一會兒去何家,得多講幾句好話,好好解釋清楚。”吳大山最擔心的也是這個。眼看著何美英就要過門成親,這個節骨眼上他卻要飄洋過海去台灣,要是何美英不同意,或者不樂意他去,那還真有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