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就做老板的事21(3 / 3)

第二,職責部分或完全缺失,即在執行某節點的工作時,崗位人員未盡應盡之責。隻有深入到實際工作中,才能發現這一問題。

第三,驗收標準缺失,即某項工作完成得如何,沒有明確的評估及驗收標準,這也影響了工作的執行效果。比如,由於某產品的生產環節沒有明確的標準進行控製,使得產品質量搖擺不定。

這些流程監控問題,當然不利於優化流程。而對流程執行的持續監控和審視,不僅對企業調整、改良執行流程很有裨益,還有利於企業在特定情況下再造流程,從而從根本上將問題解決。

不在一個“頻道”上,流程係統性差

若工作沒有統一的分類框架,流程沒有整體統籌,則企業無法形成統一的工作語言和思維結構,致使各部門的業務討論不在一個“頻道”上。

企業的生產流程管理需要統一規劃,而很多企業在規劃時並未著眼於企業整體來考慮。例如,企業的很多生產流程,如物料采購計劃流程、生產計劃流程、銷售計劃流程等,都需要依據企業特點並以生產或銷售為起點,來製訂有關的係列計劃。但是,有些企業通常單獨運行並管理這些生產流程,致使各項計劃的相關工作各自為政。

在流程上,關鍵流程缺失也是企業比較容易出錯的一個重要地方。關鍵流程缺失既可能是因為沒有開展相關工作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於開展了某項工作但未確定相應流程而導致的。

流程節點過多,管控過度

有些企業的業務流程過長,節點設置過多,即一個流程中安排了很多流程,而各個分流程之間存在複雜的依賴關係,致使流程難以順利運轉。

此外,有些企業還存在流程管控過度的問題。比如,流程中的審批環節過多,致使整個流程運行緩慢。

這些問題都不利於企業的運營執行效率的提升。

流程溢出,環節跳躍

這方麵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流程中的某些環節多餘。以某企業的財務部門為例,其總稽核和會計主管同時由一人擔任,而在審核某些單據時,先由會計科核查,然後交由預算科審核,最後再交由總稽核來稽核,這其中就存在明顯的多餘環節。

第二,部分環節缺失。企業流程中缺少某些環節,使得流程直接從一個環節跳到另一個環節上,難以進行有效銜接。

第三,關鍵控製點缺失。流程中的關鍵控製點能對流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它們往往都是缺失的。例如,企業在購買生產設備時,缺少質量部門的審核這一關鍵控製點。

第四,信息反饋缺失。在流程執行過程中,有些問題,如員工崗位調整、員工績效考核等,需要進行信息反饋,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卻並沒有這些信息反饋環節,致使這些工作很容易出現問題。

第五,各環節的順序安排不合理。比如,某企業在製訂年度經營計劃時,各分公司首先將計劃初稿上交總部的計劃管理部門,然後與設備管理等部門進行協商調整。實際上,應由公司總部的計劃管理部門製訂計劃,再由各分公司就現有計劃提出修改意見。

第六,執行錯位,即一項工作交由與其無關的部門負責。例如,在某企業流程中,檢修車間在提交備品、備件的需求計劃時,同時還要提交庫存計劃,而實際上,庫存管理應由倉儲部門來負責。

信息和資源沒有融入流程

這方麵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缺少必要信息

在執行某一流程關鍵節點的工作時,若缺少相關信息,勢必會對工作執行的質量產生影響。例如,某企業的設備轉移流程涉及多個使用部門,因流程中沒有明確規定要傳遞交接記錄,致使這一流程經常會出現物資短缺、占用的現象。

2.缺少必要資源

在執行某項工作中,如果缺少必要資源,此工作勢必難以順利完成。比如,某企業的物流運輸和運輸車輛管理分由兩個部門負責,致使該企業的物流經常缺少車輛資源,難以快速執行配送工作。

3.缺少時間限製

執行流程過程中,有些對時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缺少明確的時間限製。比如,在企業管理流程中,沒有明確規定關乎企業安定問題的整改及意見反饋的具體期限,導致這項工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執行者能力和流程要求不對等

一個木桶由長短不一的木板組成,決定其盛水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要想讓木桶多盛水,就必須增加最短木板的長度,這就是木桶原理。企業流程中的“短板”,即執行流程中的最薄弱環節,將對整個流程的執行效果產生影響。因此,企業應該控製好流程中的“短板”。在流程執行中,如果執行者不能勝任,或執行者的個人能力與流程要求不符的話,那麼執行者就成為流程中的“短板”,而對整個流程的執行產生影響。

通常,流程執行者個人能力與流程要求不符的主要情況有:

第一,流程執行者不具備完成工作的足夠權限。例如,在IT耗材采購流程中,某企業將計劃審核工作交由生產管理部門負責,這就超出了這個崗位的權限,使得崗位人員無法,至少是不能有效地完成該項工作。

第二,工作要求超出了流程執行者的能力。由於人員素質有限或未接受相關培訓等原因,使得某個崗位的員工無法勝任該項工作。例如,環保監測工作需要經常使用到一些先進儀器,而有些環保監測人員缺少這方麵的知識,或未接受相關培訓,無法使用這些儀器,當然也就難以勝任監測工作。

第三,未充分利用輸出結果。應各種企業管理體係的要求,很多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記錄工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些記錄卻未得到有效整合及充分利用。這不僅無助於企業的發展,反而變成了相關崗位的負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