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能否上中學(1 / 3)

小英小學畢業該上中學了。中學距離家比較遠得住校。住校除了學費還要交生活費。

新學期剛開學走讀了一個月,後來學校通知住校生可以不交生活費了,學生可以從家裏自帶糧食和蔬菜作為生活費用。玉米、高粱米、小米都可以,白菜、蘿卜、土地是蔬菜。學校有師傅幫做飯做菜,大家可以節約生活費了。

小英很幸運,剛上中學就趕上了“教育回潮風”。各學科的老師都對教學抓得很緊,學校做到了把教學工作放在了首位。

學校的學習風氣很好,學生們的學習勁頭很足。每月都有月考,其中期末大考,出來成績要排大榜。

小英對學習那是絕對不會鬆懈的。每個學科都非常認真的學習,成績也得不錯。

那是一個星期天,期中考試成績剛公布出來。鄉裏召開所有生產隊長的大型會議。因人數太多,就借用了小英他們學校的操場以及大講台和廣播室。

這些隊長們一進學校大門,就被校長室以及老師辦公室的外牆吸引過去,因為這個最顯眼的地方貼著本學期期中考試成績的大榜。

大紅紙上用毛筆寫著學生的名次、姓名、總分數。這些隊長們不約而同的走過去,他們麵對著大紅榜找尋著自己認識的人。

小英他們隊的隊長看到小英的名字排在最前麵,手指著大紅榜大聲的說道:“第一名小英是我們隊的。小丫頭還是我家鄰居呢。學習成績真好。”邊說著邊豎起大拇指。

他那自豪的樣子是發自內心的,就好像是他自己中了什麼大獎一樣高興。其他人也是很羨慕的附和著:“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兩百多人的大榜排在第一名,將來一定有出息。”

從此,小英他們村子裏的人和左右鄰村的人都知道了小英學習成績好,排大榜上第一名。後來還成了他們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樣。

整個初中階段,大榜第一名被小英霸占到底。

那是真正趕上了教育回潮風。在此期間,小英他們不但學完了各學科課本知識,還學習了很多補充教材。為小英他們這屆初中生的以後的高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英非常感謝初中的各學科的老師們,感謝他們付出的辛苦。

雖然小英他們的學校在當時說來還是比較大的,學生比較多,全鄉的初中學生都在這裏讀書。但畢竟是農村學校。

當時的農村學校初中畢業生按要求隻有百分之三十的名額,擇優錄取才能升入高中繼續讀書。

讀高中要到二十公裏以外的城裏學校。小英以全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了高中。

重男輕女又及不負責任的父親,因家庭瑣事早已不知去向。

小英所在的地方曆史以來就沒有人讀書讀到高中的。

家裏缺少勞動力。如果這個家沒有人在生產隊裏勞動掙工分(當時農村的一種記錄報酬的方式)。秋天就分不到糧食。如果分到了就是欠下了債款,也就是按當時糧食的價格欠生產隊的錢。

小英家已經欠下債款了,那就會越欠越多。

當時這樣的債款叫做“三角債”,基本上都是家裏人口多,勞動力少的人家。小英家就在其中。

那時父親經常不在家,奶奶年齡大了不能參加集體勞動,母親隻能參加一部分勞動,工分掙得少。所以,小英家年年欠“三角債”。

小英是家裏的老大,初中畢業理應就是家裏的勞動力。就要參加集體勞動養家糊口。

為了能上高中,小英整天心事重重。她知道自己讀高中的機會渺茫,但她不甘心,一直都在努力的爭取著。

班主任老師也了解一些小英家的情況,也覺得小英雖然成績好,但家庭條件不允許她繼續讀書了。到

因為名額太少,班主任對每個30%以內的學生進行了家訪。在家訪中知道了小英家的具體情況:父親不在家,母親和奶奶的意見不一致。母親不允許小英讀高中,家裏條件太差,缺少勞動力。奶奶聽從小英自己的決定。小英繼續讀書的路很難走下去了。

班主任老師找小英談話:“對於你讀高中的事給我一個準確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咱們升學的名額太少。後麵有很多同學想上學呢,你不能把這個名額浪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