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說話方式,八項注意(基礎篇)(1 / 3)

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教授曾說:“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發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說話方式是一門精深的學問,深諳說話之“術”,就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使所言收到極佳的表達效果。

抓住人心,以誠動人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如果想要說服對方認同你的觀點,靠的是以誠服人、以情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這是感情、知識和心智力量使然。情感的力量是情感的認知和共鳴,知識的力量能使人們信服觀點的論證,心智的力量則能使人們接受辯手本身,並進而在有意無意中相信和支持辯手的論證與反駁。

正如一位詩人所言:“動人心者,莫過於情。”抓住了對方的心,與對方交談也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為人真誠,說話之前先有了真誠的心,那麼即使是“笨嘴拙舌”也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有太多的事例一再說明,在與人交流時表達真誠要比單純追求流暢和精彩更重要。

1915年,小洛克菲勒還是科羅拉多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當時,發生了美國工業史上最激烈的罷工,並且持續達兩年之久。憤怒的礦工要求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薪水,當時小洛克菲勒正負責管理這家公司。由於群情激奮,公司的財產遭受破壞,軍隊前來鎮壓,因而造成流血事件,不少罷工工人被鎮壓。

當時那種情況,可以說是民怨沸騰。然而,小洛克菲勒後來卻贏得了罷工者的信任,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幾個星期結交朋友,並向罷工代表發表了一次充滿真情的演說。那次的演說可謂不朽,它不但平息了眾怒,還為他贏得了不少讚譽。演說的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這家大公司的員工代表見麵,還有公司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高興站在這裏,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假如這次聚會提早兩個星期舉行,那麼對你們來說,我隻是個陌生人,我也隻認得少數幾張麵孔。上個星期以來,我有機會拜訪了整個南區礦場附近的營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談過,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與你們的家人見過麵,因而現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說是朋友了。基於這份互助的友誼,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我們的共同利益。由於這個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所組成,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並非股東或勞工,但我深覺與你們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這樣一番充滿真誠的話語,可能是化敵為友的最佳途徑。假如小洛克菲勒采取的是另一種方法,與礦工們爭得麵紅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話罵他們,或用話暗示錯在他們,用各種理由證明礦工的不是,那結果隻能是招惹更多怨恨和暴行。

真誠就像一顆種子,你細心維護它,有一天它就會結出讓你驚喜的果實。你真摯待他人,他人也會真摯待你,甚至你敬人一尺,人必回你一丈。但是,我們不能把付出真情當做某種本小利大的低風險投資,使別人覺得你的“真情”隻是一種交易的籌碼,而算計的權利全在你的手中。

一個旅遊團不經意走進了一家甜品店,參觀一番後,並沒有購買任何甜品的打算。臨走的時候,服務員沒有抱怨旅遊團,相反,他卻更加熱情,把一盤精美的可可糖捧到了他們麵前,並且柔聲慢語說:“這是我們店剛進的新品,清香可口,甜而不膩,請您隨便品嚐,千萬不要客氣。”如此盛情,使顧客不知不覺進入了糖果店員工營造的一種輕鬆友好的氛圍之中,恭敬不如從命。既然領了店家的“情”,又豈能空手而去呢?旅遊團成員覺得不買點什麼,確實有點過意不去。於是每人買了一大包,在服務員“歡迎再來”的送別聲中離去。

如果這位服務員使旅遊團的成員感到他的熱情隻是一種算計,那麼結果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越是熱情,我越是拒絕。

每一句話都是心裏話,而不是把裝出來的熱情做得不露痕跡,這樣才能夠賦予說服或者論辯以真情,從而在打動自己的同時打動對方。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真情重在自然流露,在乎本性天成,不能僅僅作為一種方法或者策略。

真誠待人,展現人格魅力,這也是爭辯的一種方法,它是某些人的特質。一個真誠的人,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即使不能舌綻蓮花,也可以讓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低頭認輸。

多說“我們”,團結合作

有位心理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放任型與民主型三種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其他人對這三類領導者的觀感。

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同時有研究結果也指出,這種人使用“我們”這個詞的次數也最多。

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最後要從三位應聘人員中選出兩位。公司給出的題目是這樣的:

假如你們三個人一起去沙漠探險,在返回的途中,車子拋錨了。這時,你們隻能選擇四樣東西隨身帶著。你會選什麼?這些東西分別是:鏡子、刀、帳篷、水、火柴、繩子、指南針。其中帳篷隻能住兩個人,隻有一瓶礦泉水。

甲男選的是:刀、帳篷、水、火柴。

麵試經理問他:“為什麼你第一個就要選刀?”

甲男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帳篷隻夠兩個人睡,水隻有一瓶,萬一有人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於把主動權抓在了手中。”

乙女和丙男選的四樣物品為:水、帳篷、火柴、繩子。

乙女解釋說:“水是必需品,雖然隻有一瓶,但可以省著點喝,相信也能夠使三個人一起堅持到最後;帳篷雖然隻能容納兩個人睡,但是可以三個人輪換著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繩子可以把三個人綁在一起,這樣在風沙很大、看不見物體的時候,隊伍就不會散了。”丙男給出的解釋與乙女相同。

最後,甲男被淘汰出局。

一個不懂得用“我們”去思考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出局。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語句,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若長大成人以後仍然如此,就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的態度不同,而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而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沒有做什麼,同事們和我一樣戰鬥在工作第一線,尤其領導更是起了帶頭作用,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我覺得功勞不能歸於一人,功勞是大家的。”在一些表彰會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語言。其實這些話多半言不由衷,因為明明工作就是一個人幹的嘛。但是把“我”說成“我們”,一來顯得自己謙虛,二來讓領導和同事們聽著都很舒服:這個人,還有點眼光。

如果一個人過分強調自己,什麼事都搶著去幹,或者什麼功勞都攬到自己頭上,什麼過錯都推給別人,那這個人很可能就要倒黴了,除非他是團隊中的頭號人物。所謂“槍打出頭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幹了很多,苦勞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勞分給大家。不要感覺很不公平,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你要懂得學會適應。

不過你做了事情,但是把功勞和大家分享了,你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就會逐漸提高。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什麼東西他們看不出來?領導更是眼明心亮,隻要你不搶他的風頭,時間長了肯定有你的好處。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是讓聽者心裏高興與否。說“我們”,聽者心裏高興,對自己有好處;說“我”,聽者心裏不高興,對自己沒什麼好處。既然這樣,聰明的人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那麼是不是不能說“我”呢?當然不是,隻是要把握好機會。平時積累了很多人情資本,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把“我”說出來,等於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會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

給人機會,別當“話癆”

有些人在生活中常容易犯一個毛病:一旦他們打開話匣,就難以止住,被人稱為“話癆”。其實,這種人得不償失,因為他們自己話說得多了,既費精力,給他人傳遞的信息又太多,也還有可能傷害他人;另外,他們無法從他人身上吸取更多的東西,當然問題不在於別人太吝嗇,而是他們不給別人機會。看來,那些滔滔不絕的說話者確實該改改自己的脾氣了,否則會吃大虧。

如果有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聊天,當中隻有一個人口若懸河,其他人隻是呆呆聽著,這就成為一個人的演講會,在場的其他人會感到無可奈何和憤怒。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發表欲。小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會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即使他對於問題還不是徹底地了解,隻是一知半解地懂了一些皮毛,還是要舉起手來,也不在乎回答錯誤要被同學們嘲笑。這就說明人的表現欲是天生的,因為小學生遠不如成年人有那麼多顧慮。成年人聽著別人在講述某一事件時,雖然並不像小學生那樣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然而也恨不得對方趕緊講完了好讓他講。

阻遏別人的發表欲,一定會讓人不高興,你在此情況下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同,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傻事呢?你不但應該讓別人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還得設法引起別人說話的欲望,使人家感覺你是一位令人喜歡的朋友,這對一個人的好處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