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恙蟎
一、概述
(一)疾病的定義
恙蟲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叢林斑疹傷寒(scrubtyphus),是由恙蟲立克次體(Orientia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係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齧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蟎幼蟲為傳播媒介。臨床特征有高熱、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結腫大等。
(二)流行與危害
恙蟎在我國的主要宿主是黑線姬鼠、黃毛鼠、黃胸鼠等。自然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tsutsugamushi)的恙蟎有16種,6種恙蟎證實能經叮咬傳播、經變態和經卵傳遞,地裏纖恙蟎可經精包傳遞。地裏纖恙蟎為南方諸省區的主要媒介,小盾纖恙蟎是江蘇、山東、福建的媒介。
1.恙蟎皮炎由於恙蟎幼蟲的唾液能夠溶解宿主皮下組織,被叮刺處有癢感並出現紅色丘疹,繼而形成水泡,之後形成黑褐色焦痂,焦痂脫落後形成淺在性潰瘍。
2.恙蟲病病原體是恙蟲立克次體,是恙蟎專性傳播的疾病,感染後經5~13d潛伏期,出現高熱,全身出疹,原發病灶處潰瘍與焦痂,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
(三)恙蟎病的診斷和防治
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焦痂、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及肝脾腫大;疫區居住史、流行季節、職業等有重要參考價值。必要時作動物接種試驗。防治:消滅傳染源,主要是滅鼠。切斷傳播途徑:鏟除雜草、改造環境、消滅恙蟎滋生地是最根本措施。個人防護避免在溪邊草地上坐臥,在雜草灌叢上晾曬衣服。在流行區野外軍事訓練,生產勞動、工作活動時,應紮緊袖口、領口及褲腳口,身體外露部位塗擦5%的鄰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劑)。
二、生物學特征
(一)恙蟎的生活史、形態特征
地裏纖恙蟎的生活史
恙蟎生活史分為卵、前幼蟲、幼蟲、若蛹、若蟲、成蛹和成蟲等7期。幼蟲具有3對足,若蟲與成蟲都具有4對足。現以地裏纖恙蟎為例作簡介。雌蟲產卵於泥土表層縫隙中,卵為球形,成堆,淡黃色,直徑約0.15mm。經5~7d卵內幼蟲形成,卵殼破裂,逸出一個包有薄膜的前幼蟲。再經10d左右發育,幼蟲才破膜而出。遇宿主即爬到體上寄生,在宿主皮薄而濕潤處叮刺,經2~3d飽食後,墜落地麵縫隙中,3~7d後靜止不動形成若蛹,蛹內若蟲發育成熟後,從蛹背逸出。自幼蟲靜止至若蟲孵出約需12d。若蟲經10~35d靜止變為成蛹,成蛹經1~2周發育為成蟲。若蟲與成蟲的形狀相似,軀體多呈葫蘆形,體被密毛,狀似紅絨球,有足4對,第1對特別長,具觸角功能。雄蟲性成熟後,產精胞以細絲黏於地表,雌蟎通過生殖吸盤攝取精胞並在體內受精。經2~3周開始產卵,一生產卵100~200個,完成一個世代約需3個月,每年完成1~2代,成蟲壽命平均288d。
(二)恙蟎的致病性
恙蟎可引起和傳播的疾病主要有:
1.恙蟎皮炎由於恙蟎的唾液能夠溶解宿主皮膚組織,引起局部凝固性壞死,故能出現皮炎反應。被叮刺處有癢感並出現丘疹,有時可發生繼發感染。
2.恙蟲病是由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蟎幼蟲叮咬人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持續高熱、皮疹、皮膚受叮刺處有焦痂和潰瘍、局部或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當恙蟎幼蟲叮刺儲存宿主時,將病原體吸入體內,並經卵傳遞到下一代幼蟲,然後再通過叮刺傳給新宿主,包括人。我國大陸主要傳病媒介為地裏纖恙蟎,屬夏秋型。在台灣還有紅纖恙蟎。最近已證實江蘇北部的恙蟲病為小盾纖恙蟎所傳,屬秋冬型。恙蟲病在我國主要見於台灣、廣東、福建、浙江、雲南、廣西、貴州等省。澎湖列島也曾有過本病流行。近年來西藏、四川、新疆、山東、江蘇和安徽也有本病報告。
3.腎綜合征出血熱病原體屬於漢坦病毒(Hantavirus)。在我國以黑線姬鼠為主要儲存宿主,小盾纖恙蟎是其體外優勢蟎種,可經叮咬傳播和經卵傳遞。
三、實驗室檢測
(一)基本原理
利用昆蟲分類學原理及方法。
(二)樣本的采集、運送與保存
恙蟎的采集包括在鼠體上采集正在吸血的恙蟎幼蟲和自由生活的蟎蟲。采集動物體上的恙蟎可用鑷子夾取,浸泡於75%的酒精中;對於自由生活的蟎蟲可用2尺見方的白布旗,在動物常走的路兩側的植物上輕輕拖動白布旗,蟎蟲便爬到白布旗上,然後用鑷子將蟎蟲取下,放入75%的酒精中。在運送過程中必須密閉,以防酒精泄漏。鑒定蟎蟲標本時需要用貝氏液封片。
貝氏液的配方如下:阿拉伯膠8g、蒸餾水10ml、水合氯醛30g、甘油7ml、冰醋酸3ml。
將阿拉伯膠用研缽磨成粉狀(易溶於水),放入小燒杯中,加水10ml,將燒杯放置水浴鍋內加熱,待膠溶解後,將水合氯醛加入使之溶解,然後再將甘油和冰醋酸加入,用玻棒攪勻,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