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述(一)(1 / 1)

一、寄生蟲的分類

(一)原蟲分類

原蟲為單細胞真核動物,具有完整的生理功能,種類較多,迄今已發現約65000餘種,其中與醫學有關的原蟲約40餘種。

主要的醫學原蟲。

(二)蠕蟲分類

1.吸蟲屬於扁形動物門的吸蟲綱。多數為雌雄同體,都屬於複殖目。我國常見的吸蟲有衛氏並殖吸蟲、斯氏狸殖吸蟲、日本血吸蟲、華支睾吸蟲、布氏薑片吸蟲等。薑片吸蟲寄生於腸道,其餘均寄生於組織。

2.絛蟲(Tapeworm)屬於扁形動物門絛蟲綱(Cestoda),分為兩個亞綱:單節亞綱(SubclassCestodaria)和多節亞綱(SubclassEucestoda)。前者無人體寄生種類;後者分為11個目,其中假葉目(Pseudophyllidea)和圓葉目(Cyclophyllidea)最為重要,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體內,人、畜絛蟲有關疾病主要病原都來自這兩個目。

3.線蟲(Nematode)隸屬於線形動物門的線蟲綱(ClassNematoda),種類繁多,絕大多數營自生生活。在自然界廣泛分布於水和土壤中。寄生於人體的蟲種屬線蟲綱的尾感器亞綱及無尾感器亞綱。在我國常見的寄生於人體線蟲有14種,其分類。

(三)醫學昆蟲分類

醫學昆蟲是昆蟲綱(Insecta)中與醫學有關昆蟲的總稱。其軀體分為頭、胸、腹部。頭部由前6體節融合而成,其附肢演化為觸角、眼、上顎和下唇。胸部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各具足1對,中、後胸常生前、後翅各1對,某些種類的翅有退化或消失。腹部由10~11節組成,最後幾節變形為外生殖器。常見代表種類。

二、寄生蟲的生活史和基本形態

(一)原蟲的生活史和基本形態

1.生活史醫學原蟲的生活史包括原蟲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不同發育階段以及蟲體從一個宿主傳播到另一個宿主的全過程。

原蟲的生活史一般含有結構和形態都不同的幾個階段或期。滋養體(Trophozoite)是大多數原蟲的活動、攝食和增殖階段。在寄生的原蟲中該階段通常與致病作用有關。某些原蟲的生活史中具有包囊階段。包囊不能運動和攝食。在包囊階段可有核或無核分裂。隨宿主糞便排出的包囊有較厚的壁,因而能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在組織中形成的包囊依賴肉食者傳播。

根據醫學原蟲的傳播方式,可將其生活史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簡單型:此類原蟲生活史簡單,借直接接觸或傳播媒介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陰道毛滴蟲、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等。

(2)循環傳播型:該型原蟲生活史較複雜,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種以上的脊椎動物宿主分別進行有性和無性生殖,其中之一為終宿主,其他的為中間宿主,但不需要無脊椎動物宿主。如剛地弓形蟲以貓為終宿主,以人、鼠或豬等為中間宿主。

(3)昆蟲傳播型:此類原蟲完成生活史需在吸血昆蟲體內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具有世代交替的現象,通過昆蟲叮咬傳播給人或其他動物,如瘧原蟲和利什曼原蟲。

2.基本形態原蟲體積微小,大小由2~3μm至100~200μm不等,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形態因種而異,在生活史的不同階段,形態也可完全不同,有的長圓、橢圓或梨形(如鞭毛蟲),有的無一定形狀或經常變形(如阿米巴)。蟲體的基本結構為表膜、胞質及胞核三部分。

(許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