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在學好教科書的基礎上,你可以試著把學習的重心慢慢地轉移到參考書上,但還是必須經常和教科書互相對照,與教科書結合起來複習,才能提高效率。參考書畢竟是參考用的,永遠都代替不了教科書的位置。因此,隻有吃透教材,全麵把握大綱,再以教材大綱為本,以參考書為輔,才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
交替學習,強化記憶
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個人的學習風格,找到最佳的學習技巧。或許一些同學習慣了老師的跟蹤和督促,在學習上完全處於被動狀態。
但一些優等生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學習全是你個人的事情,你必須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建立自己的學習風格,找到最好的學習技巧,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比如有特色的聽課技巧、交替學習、積極尋求捷徑,繞開學習彎路、獨自調查研究特殊課題,通過多次書寫加強理解,利用網絡查閱網上資料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為了不顧此失彼。交替學習就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大腦的興奮程度。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采用交替法讀書。
他常常這樣安排時間:早上攻讀哲學,中午翻譯地理、曆史,還在學習中做一些體力勞動,這使他的學業大有長進,記憶效果特別好。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大腦所主管的視、聽、讀、寫以及有關記憶、分析等功能區,都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大腦任何部位的興奮能力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使原來的興奮區域減弱,抑製會越來越強,興奮就會逐步變成抑製,使大腦疲勞,出現困倦、頭痛等症狀,影響學習效果。學習中學會合理用腦,善於用腦,懂得如何適當調節非常重要。複習功課時,可以幾門課程交替學習,每門45到1小時比較合適,中途休息10分鍾,再複習另一門功課。
當你連續學習一段時間後後,最好能抽出一定的時間去戶外活動活動,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散步、練操等,讓部分腦細胞得到休息,還可以調節神經機能,提高大腦反應。全天複習階段,上午可以學習4個小時,下午安排2個小時學習,1~2個小時的戶外鍛煉,晚飯後的學習時間,則最好不要超過3個小時,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這樣,學習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如果一味打疲勞戰,效果反而不好。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左右各有分工,不同學科在大腦中使用的腦區是不同的,左半球側重於邏輯與抽象思維,右半球側重於形象思維。
這就說明:交替學習內容差別較大的不同學科,比長時間讀一種書籍的效率高。因此,當我們在做數理化習題時,大腦左半球容易疲勞,這時應該調換學習內容,可以複習文科,記英語單詞、做語文作業,使緊張工作的大腦左右半球輪流休息,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看書時,可以把文理科的課程交替學習,這樣的做法能使興奮從大腦皮層的一個區域轉到另一個區域,結果大腦皮層的神經係統不僅不會疲勞,還能讓兩科的學習互相促進。
實際上,這就是轉移興奮點,既可以避免前後的學習內容相互幹擾,也可以避免出現越學越無趣的情況。
還有一種有價值的交替學習方式,就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交替學習。
它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橫向的知識網絡,並通過比較來促進理解、強化記憶。實際上,從近些年來升學考試題上看,涉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題正逐步增多,要求學生具有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的能力。所以,這種同科內交替學習的方法,也越來越得到學生的重視。
(2)留意老師對知識點的概括和總結。 (3)
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是在曆史科目上,隻有交替學習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曆史,學生才能初步形成曆史同時性的印象,當他們在教師或家長的引導下,把這些同時存在的民族、國家的曆史進行比較,這種印象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那麼,我們該怎樣來實現交替學習呢?
1. 在學習計劃中體現出交替學習
當製訂學習計劃時,在計劃中標明交替學習的時段。這樣,就能形成一種有形的約束,避免可能出現的學習疲勞,延長大腦的興奮時間,讓自己少承擔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
2. 在計劃中控製單一科目的學習時間
在計劃中要對單一科目進行適當控製。這樣,就等於在更短時間內完成單一科目的學習任務,會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3. 把重點科目分成幾段時間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