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麵臨寬鬆良好的宏觀環境。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選擇合適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無論在實踐還是理論上都有著十分廣闊的探索空間。本章結合當今經濟發展趨勢,對未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展望,並對下一步關於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議。
10.1結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前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麵對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必然選擇。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標,為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指明了方向,發達國家紛紛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途徑。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對“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高產出、低效率”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在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麵都已經不起傳統經濟形式下高強度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
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汙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處理為環境保護的主要手段,那麼隻能阻礙我國進入真正現代化的速度。從長遠角度來看,良性循環的社會應從發展階段開始塑造,才不會走彎路,才會得到更快的發展。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我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循環經濟理念,國家把倡導循環經濟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和重大戰略性舉措,對循環經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農業在我國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循環經濟模式在農業上運用的重要性。我國作為農村人口比重很大的農業大國,跟工業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國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三農”問題的解決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有賴於發展循環經濟(嚴少華,2006)。因此,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一定要重視農村和農業,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放在特別突出或重要的地位,並且通過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途徑及對策,來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是在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出現的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它摒棄了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
農業循環經濟是采用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次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新型農業。它是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業廢棄物通過產業鏈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資源低投入低消耗,產品互為原料、多次使用,廢棄物再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的周而複始的循環經濟體係。農業循環經濟強調在農業產生過程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產生的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係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係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製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及農業廢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對環境的汙染,使清潔生產技術和高效物流、能流循環真正納入農業生態係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走向集中和聯合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它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單純是農業的延伸、效益的放大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緩解農業資源壓力、保護生態、清潔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我國國情和針對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一條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道路,進而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