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農業發展史,農業生產主要經曆了古代原始農業、近代傳統農業以及二戰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現代農業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生物科學的發展和雜交優勢理論的應用,二是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發明和生產,三是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農具的廣泛應用。這三大類技術的交織和綜合,為農業生產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使農作物和畜禽產品大幅度增長。現代農業階段可分為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石油農業”時期和70年代開始的生態農業時期,即農業循環經濟的萌芽階段。“石油農業”的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向農業生產投入機械能和化學能,以能量的高投入謀求農業的高產出。“石油農業”曾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勞動生產率、單位麵積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病蟲害損失減少。但此後出現了一係列嚴重問題:能源緊張加劇、自然生態被破壞、環境汙染嚴重等。實踐證明,傳統農業與“石油農業”不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成為我國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全麵推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麵臨著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農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等主要問題的困擾。一方麵,享受現代工業的成果,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麵,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增多,使食用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及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汙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處理不當又造成了新的汙染。家庭新型燃具的使用,影響了秸稈的充分利用。過去的生產方式已演變為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生產方式。麵對這些問題,也有不少地方在努力開發利用農產品可食用部分以外的資源,積極探索循環利用的新途徑,但並未上升到建設循環農業的理念。我們認為,努力發展農業生產,既要不斷改善農業環境,又要保護和利用好農業資源環境,大力繁榮農業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全麵發展。這就必須堅持生態環境係統和社會係統的協調共進,堅持農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然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用什麼模式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中國除了各地差異巨大外,還麵臨著不同於發達國家的發展背景。

一方麵我們缺乏發達國家發展所具備的殖民地和全球生態資源背景,也缺乏發達國家現實的資本、科技和人力資源優勢;另一方麵沒有可供轉嫁汙染產業的更大的空間和回避社會問題的餘地。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我們認為,從微觀層麵看,發展中國農業循環經濟隻能走內生模式,從各地具體情況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不同循環經濟模式,如北方“旱作農業和塑料大棚+養豬+廁所+沼氣”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南方以養殖業為龍頭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平原農林牧複合生態模式、草地生態恢複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等。從路線圖看,中國應從大力發展“家庭綠島”式的微循環,企業為主體的小循環模式著手,逐步發展並擴大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最終,把農業與其他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實現全社會的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