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全書分為24門,348卷。書的內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寧宗嘉定年間。就其體例與內容來看,實為《通典》的擴大與續作,這是本書的第一個特點。本書唐代以前的部分以《通典》為基礎,加以適當的補充。中唐以後則是馬端臨廣收博采的結果,尤其是宋代部分,當時《宋史》尚未成書,而馬氏所見到的宋代史料最豐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為《宋史》所無者。取材廣博,網羅宏富,可以說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此外,《通典》以《食貨》為首,說明杜佑對國家經濟的重視。
馬端臨是古代進步的史學家之一,他發展了杜佑所創立的新史書體裁,即以事類為中心敘述曆史發展的典誌體,又推進了鄭樵所倡導的會通之義。
《通誌》
《通誌》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大型紀傳體通史,作者是南宋鄭樵。鄭樵(1104-1162)字漁仲,今福建人。鄭樵有誌於“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曾深居夾漈山讀書著述三十年。1161年,鄭樵竭畢生精力,曆盡艱難,終於撰成《通誌》。
《通誌》共二百卷,包括帝紀十八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載記八卷、列傳一百一十五卷。體例多仿《史記》,但改表稱譜,改書誌稱略。記事從傳說中的三皇時代,下至隋朝,也有部分唐代曆史。這本書的精華在於“二十略”:氏族、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諡、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鄭樵自己認為這部分“總天下之大學術”,擴大了史學的研究範圍。
鄭樵在《通誌》中提出“會通”思想,反對“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主張史書要能貫通古今,揭示曆代的相因變化。在史書撰述上,他還強調據事直書。《通誌》的體例和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清乾隆年間修有《續通誌》和《清通誌》。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由來已久,是指中國曆史上記載各朝各代曆史的二十五種史書,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清史稿》。
《三國誌》和前三本合稱“前四史”。明朝時,以《元史》及以前諸史為正史,稱“二十一史”。後又將《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清史稿》加入,成“二十五史”,獲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二十五史均采用紀傳體,
文化集成鑄輝煌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分別出於是早期儒家的思維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因此也稱為“四子書”。南宋著名學者、思想家朱熹將他們編在一起,並撰寫了《四書集注》為這四本書作注。《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中庸》也是《禮記》的一篇。《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周易》也稱《易》、《易經》,是儒家經典之首。《周易》包含著至深至宏的哲理。《尚書》、《春秋》之前已經介紹過。《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的選集。
《太平禦覽》
《太平禦覽》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初名《太平類編》,後改名為《太平禦覽》,以引證廣博見稱。977年,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開始編輯,成書於983年。宋太宗按日閱覽,改題此名。據書前“圖書綱目”所載,引用圖書1690種,連同雜書、詩、賦、銘、箴等,引書實用2579種。此書體例是每條引證都先寫書名,次錄原文,按時間先後排列。不加己見。所采多為經史百家之言,小說和雜書引得很少。正文作大字,注文作雙行小字,附於本句之下,和其他書相比更為明晰。
全書1000卷,分55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幹子目,共4558類。涉及範圍廣,是現存類書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獻資料最多的一種。缺點在於類目有重複,錯誤多。
《冊府元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