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你不可不知的曆史人物 (1)(1 / 3)

站在風口浪尖的帝王

華夏祖先--黃帝和炎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戰中擒殺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誕生的日子,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炎帝是傳說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和黃帝共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生於烈山石室,長於薑水,有聖德。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其部落最早居住於今陝西岐山東部。他製耒耜,種五穀,開辟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製作陶器等,對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立曆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11月為冬至。

賢者居之--堯和舜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勳。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因此也稱為唐堯。舜名重華,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被稱為有虞氏帝舜。相傳舜的家世非常寒微。

堯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嶽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創立多個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傳說堯帝還發明了圍棋。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人們一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後,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曆史上的“堯舜禪讓”。

治水英雄--大禹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稱為夏曆,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製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製度。

亡國之君--夏桀

夏桀又名癸(guǐ)、履癸,生卒年不詳,商湯給他的諡號為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是曆史上著名的暴君。國亡,被放逐而餓死。

當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迷戀美色,成為夏朝的掘墓人。

滅夏建商--成湯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唐,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遊。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