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我是去佛光山學習,住了大約三四個月。
佛光山是星雲大師創建的大道場,有近千名出家人,在全球五大洲都有一兩座大型寺院及許多中小型寺院和精舍,台灣各縣市也都有寺院和精舍,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寺院體係。
星雲大師在台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的偉大事跡不需要我多說。大師對我極為照顧,我非常地感恩,在此僅介紹我體會到的大師兩方麵偉大之處。
第一方麵是大師傳承了中國寺院的古代道風,將寺院和僧眾的規矩帶到了台灣,而且發揚光大。星雲大師11歲出家,1949年22歲到台灣。由於自幼在寺院中長大,對出家眾的戒律和規矩都有完整的學習,但由於戰亂,沒有機會進入佛學院或禪堂學習經教和禪修,而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憑借著無比強大的毅力、對佛法的信心、嚴謹的持戒,在那麼困難、很少人供養的艱苦環境中,一步一步建立了這樣一個龐大的寺院體係,將中國寺院的傳承保留了下來,是極為了不起的。
這些規矩的範圍非常廣闊,包括規範僧人行為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走路,怎麼拿碗拿筷子,怎麼吃飯等等。不隻是教導這些外相,也教導在行住坐臥的時候,心念應該是怎麼樣的。這些基礎,奠定了一位出家僧人的基本威儀。
在佛光山受過訓練的出家眾,在公眾場合很容易分辨出來。
他們坐如鍾,坐姿穩重,不會東倒西歪;雙腿距離端正,不會大張著腿如土匪,也不會夾著如憋尿;雙腳平放於地,決不抖腿,更不會蹺著二郎腿。
走時行如風,身形正直,不會彎腰駝背;頭正眼神略朝下,不會抬起下顎目中無人,也不會低著垂頭喪氣,更不會心思渙散,東張西望。
吃飯時左手持碗如龍捧珠,右手拿筷如鳳點頭,沒有聲音地、不急不緩地將食物送入口中,不會像動物一樣低頭趴身用嘴去啃咬食物,更不會狼吞虎咽,吃得口沫橫飛。
這些很多人不重視的小事,其實對修行人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僧人。不隻外人看了會覺得是一位堂堂正正、非常莊重的僧人,對佛法生起信心,對出家人生起尊重心。對自己的修行,也會因為持身正直,而氣脈通順、器宇軒昂,自然意誠心正。星雲大師將這許許多多自古傳承下來,儒家佛家共通的持身規矩,帶到了台灣,成為數千僧眾的基本禮儀和行為準則,大幅提升了佛教的形象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