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踏入了中國的小西點軍校(1 / 3)

1997年9月,我曆經了兩輪高考的“磋磨”,終於緊握住了命運的韁繩,得到了一張通往夢想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刻,我滿懷激動與自豪,踏入了被譽為“中國小西點”軍校的地方生院。

“地方生院”這個詞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如同天邊初現的晨星,充滿了新奇與神秘。而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學員來說,它卻像是一塊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塊,既讓我們感到與眾不同,又時常讓我們在身份認同上感到不倫不類的尷尬。

後來,我才了解到,這所謂軍校的地方生院,或許是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物資條例》頒布後,軍隊商業化政策的一次勇敢嚐試。它試圖在軍隊職能與市場經濟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將小西點軍校的嚴謹軍事化管理與地方院校的創新教學模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即軍事化管理與地方院校的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軍隊商業化政策隻嚐試了幾年,我們的地方生院好像也隻辦了三屆。所以軍校的地方生院也是時代的偶然產物。

我們日常著裝與操行管理與小西點軍校的嚴謹軍事化管理幾乎大同小異。但我們的文化專業學習要求卻趨同於地方大學。所謂“大同”,我們地方生院的學員日常也著軍裝,隻是領花的形狀不一樣。我們每天早晨也都操練,操行規定也實行軍事化嚴苛管理,連體育課也學打軍體拳、扔手榴彈等。中國的小西點大型的活動,我們也無一例外地參加。但“小異”,是我們必得交不菲的學費及夥食費,不似中國的小西點其他四個大隊的學員包吃包住,每月還有得一百多元的津貼領。我們畢業也不似他們包分配到部隊。所幸我們那一屆三個專業中,好似年級前百分之五左右的優秀學員,在大三時,學籍直接轉入了當地地方一所較重點的大學,有些科目的教學,因軍校教員專業有限,就由我們升入的地方大學直接派相應科目的教授來給我們授課。那種身份認同不倫不類的尷尬,一直如影伴隨了我們幾年,但隨著我們對軍校的深入了解,及因自己學業的日漸精進順利轉入當地的較重點的大學後,那種因尷尬導致的自卑與壓抑才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那種與眾不同天之驕子的自豪之情!

入學中國小西點軍校地方生院的那天,是父親陪我去的。我們一同踏上了前往軍校的綠皮火車。車廂內人聲鼎沸,乘客們摩肩接踵,過道被擠得水泄不通。空氣中彌漫著方便麵和人體散發的汗臭味,讓人感到有些窒息。火車在鐵軌上緩緩前行,走走停停,仿佛要將我們的耐心消磨殆盡。然而,當父親和我終於走出車廂,呼吸到新鮮空氣時,那股難聞的氣味也隨之消散殆盡。

出了車站,我們站在人去人來的公交站台上,等待著前往軍校的公交車。突然,一輛輛罕見的長長的公交車映入眼簾,它們猶如一條條水溝中的長水蛇,在狹窄的公路上靈活穿梭。待“長水蛇”,停靠站台,我好奇地細察,原來這些“長水蛇”是由兩輛公交車用結實似彈簧般可伸縮的塑料帶連接而成。這種獨特的改造方式讓我感到既驚訝又興奮。也許是這城市交通的特殊需要——道路雖窄,卻非常繁華。

下午的陽光斜照在公路上,樹木繁茂的路邊投下斑駁的樹影。那些“長水蛇”在窄細的公路上悠然穿梭著,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繁華與忙碌。人行道上的行人步調從容不迫,仿佛與這個世界達成了某種默契。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從容與美好。

中國的小西點軍校坐落在這座山清水秀城市的南端,它擁有五湖九山的美景,是一所真正的美麗軍校。每當我沿著崎嶇又陡峭的山路,無比艱難地爬上校園內最高的山峰,俯瞰整個校園時,都會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那散落的五座湖泊如鏡般平靜清澈,倒映著藍天白雲和周圍的山巒;那些山峰則秀麗挺拔、形狀萬千,宛如一幅幅壯麗的畫卷。

我們的地方生院,通訊地址簡潔明了——中國小西點軍校第五大隊。校舍的色調統一而和諧,黃牆紅瓦屋頂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一排排粗壯又翠綠的樹木環繞著校園,仿佛是大自然的守護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寧靜而優雅的學習環境。

校園內,一座大禮堂巍峨聳立,是舉辦各種活動和儀式的場所。自習室的教學樓內,書聲琅琅,學子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白天的課程,我們幾乎都在中國小西點全學院的主體教學樓或主要訓練場上課的。食堂飄散著誘人的飯菜香,每天都讓人特別期待那美味的一日三餐。辦公樓內,教員及大隊的管理人員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為我們提供著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運動訓練場地,一個標準的籃球場及一個足球場,後麵還擴建了個龐然大物——軍事體能訓練器。雖然我們第五大隊的運動場地不大,但設施齊全,滿足了我們日常的鍛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