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在餘姚縣羅江鄉的河姆渡鎮金吾廟村,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所發現,總麵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出土了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此外,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麵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以及采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寧波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以及原始教育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材料。從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來看,河姆渡文化時期寧波地區的先民們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並因地製宜地創造出幹欄式建築、形製獨特的骨耜等生產工具以及出於原始宗教和審美情趣需要的各種雕刻藝術品,我們據此推測河姆渡文化時期寧波地區的教育狀況。
一、耜耕農業和生產啟蒙教育
河姆渡文化時期寧波先民的原始農業生產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其水稻栽培技術令人驚歎,這可以從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農具得到印證。河姆渡文化的農具以耜為主,多為骨製,也有木製的。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整地的農具。此外,河姆渡還出土了木製的鋤、鐮形骨器和木杵,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翻土、收割作物和加工稻穀的工具。這些農具涉及稻穀種植、收獲和加工等各個環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時期的耜耕農業已經進入相當發達和成熟的階段。
人工栽培種植農作物,應該可以看做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促使人類開始了穩定的定居生活,在此基礎上,人類社會才不斷得以發展。如何使先民們在漫長的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富有成效的栽培技術及其生活方式,得到有效的保存,並不斷發展,教育發揮著它不可埋沒的功能和作用。從河姆渡文化看,河姆渡人一邊在生產實踐中充當著大自然的學生,一邊把所學的知識、經驗和技術傳於後人,充當後輩的老師。
二、采集、漁獵技術及其教育
盡管河姆渡人已經掌握水稻栽培種植技術,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但是,采集、漁獵可能仍然是獲得食物的重要途徑,這從遺址中發現的骨鏃、石球、石丸、骨魚鏢等漁獵用具,以及野生動物的遺骸可以得到推測。
從動物遺骸看,漁獵對象包括亞洲象、蘇門犀、麋鹿、野豬、虎、豹等猛獸,海龜、鯨、鱘、鯉等水生動物,以及鶴、鴨、雁等飛禽。河姆渡人漁獵的具體方法難以考證,但他們能捕捉到單憑自身的身體條件不能夠捕捉到的動物,尤其是猛獸,就足以說明他們的漁獵活動是有意識的、有組織的群體活動,且有一套與猛獸搏鬥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必定是經過長期的勞動經驗積累而傳承下來的。況且,漁獵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對野獸的習性有一定的認識。可以想象,當時的河姆渡人為了使年輕一代有效地漁獵,必定向他們傳授漁獵的方法和技巧,並隨時傳授有關野獸的習性等知識。
采集果實、根莖等植物,也是需要學習的。河姆渡人必須學會認識哪些果實是適口的,哪些是有毒的,什麼時候去哪裏采集,用什麼方法采集,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挖、砍、砸等,這一切知識都是一代代在勞動中積累下來,並得到傳遞的。
三、家畜飼養及其教育
農耕穩定的定居生活為馴養動物提供了條件,而漁獵技術的提高,又使人們能經常捕捉到活體動物,這些動物有時候也吃不完,它們被圈養起來,於是,就逐漸產生了家畜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