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釋放職場壓力的智慧(1 / 3)

細數那些有形無形的壓力

社會的發展,對從業者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人們加班加點地忘我工作,實現自我價值。但因超負荷工作、個人發展、職位升遷和工作業績等原因導致的壓力,困擾著年輕的你。

1.你在承受哪些職場壓力

職場壓力又稱工作壓力,是指當工作的要求與工作者本身的能力、資源或需求不能契合時,個人所對應產生的不良情緒及生理反應。那些來自工作環境的會讓人感受到威脅的狀況,心理學家稱之為職場壓力。下麵就是容易在大多數人身上形成的職場壓力:

(1)不明確的角色規定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事情:得不到明確的工作指令。我們甚至不清楚應該幹什麼、負責到什麼程度、下一個人該從哪裏接手工作。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常常為一些本不屬於我們負責,卻出了差錯的工作而受責備。一些同事似乎很在行地用這種方法把責任轉嫁到我們身上,留給我們的隻有強烈的苦悶和憤慨,有時還夾雜著負罪感,連我們自己都覺得那件特殊的工作確實應由我們來承擔,至少應該事前預見,並在事情發生後采取措施。

不明確的職責規定也使我們進退兩難,假如無所事事,會被指責為碌碌無為;假如積極主動,又會被指責為越俎代庖、拆同事的台或是竊取成果。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不明確的職責規定使我們無法對各項工作給予時間和順序上的最佳排列。於是,壓力便產生了。

(2)角色定位出現矛盾

當職業的兩個方麵互不兼容時,由角色導致的壓力也會產生。如對學校的教師而言,其角色之一是那些處於麻煩中的孩子們的引導者,角色之二卻是紀律的執行者和學校權威的維護者,這兩個角色有一定的衝突。一個人不論做什麼,總會看到自己的不完善,從而產生內心矛盾,害怕那些不完善會被上司發現而受訓斥,以致最終不恰當地對自我做出過低的評價。

(3)缺乏相應的權力

就多數人而言,在生活中擁有一定的發言權會緩解潛在的壓力程度。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自己擁有左右形勢的權力,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的意見。

(4)缺少和他人交流

無論一個人工作多麼出色,缺少與同事的交流仍然可以成為壓力的潛在來源。交流渠道不暢產生的後果常常使工作缺乏準確依據,重要的信息沒有傳遞到相應的地方,對事情的控製能力也就會減小。由於得不到來自同事的評價反饋,一些人會陷入與同事孤立隔絕的狀態,致使感情變得脆弱,缺乏自信。孤立感還會造成工作中額外的壓力,如果沒有人熟悉你工作的詳細情況,如果你因生病或急事請假,就沒有人能夠接替你的工作,這的確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5)職業狀態缺少變化

富於變化的工作就像自由的空氣一樣令人頭腦清新,並富於創造力。從事單調乏味工作的人會產生一種“飽和”心態,從而出現職業厭倦。假如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同一模式,一定會使人恐慌,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令人壓抑。年複一年地在同一時間做著同一件事,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年齡增長。這樣下去,不僅工作的熱情會消失殆盡,內心的恐慌也會帶來無形的壓力。

(6)知識更新太快

以擁有知識為榮的辦公室一族其實很害怕知識更新。因為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知識更新得太快是其產生工作壓力的罪魁禍首。許多高學曆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壓力既不是競爭對手所致,也與“工作時間無規律、加班加點”無關,而是“專業知識更新快、知識結構不完整”造成的。這其中又有兩成多的人認為“公司無法給予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更加劇了自己在知識更新速度過快的大背景下的焦灼感。

(7)與上司衝突

與上司不和是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可以說,上司能夠直接對我們的工作施加壓力,控製我們的職務和工作權限,給予或撤銷我們的提升機會,提高或降低我們在對手眼中的地位……毫無疑問,老板可以主宰員工職業生涯的許多方麵。

另一種產生於員工與上司關係中的壓力是:員工得不到上司應有的讚譽,所以感到被輕視,其對工作的熱情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受到挫傷。如果上司不斷地批評人,或習慣性地插手下屬的工作,極易損傷員工的創造力,令員工無法真正地釋放自己的潛能。

(8)與同事衝突

工作在整日相處的同事之間製造了大量的衝突機會,為了地位、勢力範圍或工作的某些細節而產生出的矛盾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寫字間裏。於是,本來可以在工作中相互幫助的人卻如仇人般相互折磨,置身於一個充滿了指責與反指責的工作氛圍中,極少有人會承認自己的不足。有時,人們不僅要麵臨與工作相關的合法競爭,還要被迫麵臨許多無謂的紛爭。

(9)工作過度勞累

職業的滿足感來自看得見的勞動成果,倘若不斷地被迫在一項工作尚未完成之前又轉做另一項工作,將極大地降低這種滿足感,從而導致失意和痛苦的情緒,最終幹擾正常的工作進程。如果無法自始至終地完成一項工作,就無法評估自己在工作過程中采用的各種策略與方法的價值,也就無法改進今後的工作。沒有一個人能在不斷的壓力之下發揮最佳作用。工作的間隙,也需要一些短暫的時間喘口氣,欣賞一下周圍的景色,重新調整自己的思維……倘若沒有屬於自己的、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工作的時間,我們就會像陀螺般旋轉,最終失去自我。

2.職場壓力過大危害身心健康

適度的壓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長時間過強的心理壓力則是非常有害的,其危害健康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承受壓力過多的人可能會血壓升高、尿頻、易怒,作例行性的決策有困難,缺乏食欲,易出事等。醫學專家把這些症狀歸納為三種類型,即生理症狀、心理症狀和行為症狀。

(1)生理症狀

壓力感出現初期,容易使人先注意到其生理症狀方麵。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症狀是最明顯的而且比較容易描述。壓力感會使患者的新陳代謝出現紊亂,心率、呼吸頻率加快,血壓升高、頭疼,易引發心髒病。加拿大學者舍利曾研究持續的高壓力對身體的影響,結果發現身體會產生一係列生理反應,這個反映包括三個階段:警覺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耗竭階段。

①警覺反應階段

個體的生理會產生各種改變,以使受威脅的個體迅速恢複正常。不論壓力來源是生理性的,還是心理性的,它們都會產生相同的生化改變,出現相同的症狀,如頭痛、發燒、沒有胃口等。

②抗拒階段

如果個體持續在上述壓力環境中生活,就會進入抗拒階段。此時,警覺階段的生理反應漸趨正常,對原先的刺激抗拒力增加了,但對其他壓力來源的抗拒反而降低了。

③耗竭階段

當傷害性壓力來源持續過久,個體無法抗拒下去,就進入“耗竭期”。個體無法再適應這些壓力,第一階段的許多症狀又重新出現。如果壓力來源再繼續,個體會得病甚至死亡。美國醫學界認定七種與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支氣管氣喘、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膚炎、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不明原因的高血壓。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心理學家對動物的實驗研究表明,麵臨壓力而長期情緒緊張,將影響個體消化係統的功能,產生潰瘍病。

有關研究顯示:醫學院的學生在期末考試的一周之內,其免疫係統的功能與平時相比大為降低,但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一項對117位住院心髒病人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0%的病人在心髒病發作時並沒有明顯的氣質性疾病,但他們在發病前24小時內都曾體驗過突發性的心理困境,如憤怒、恐懼、過於激動等感情情緒反應。

這說明,壓力與人的生理與心理疾病存在密切關係。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心身疾病的研究。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占據主導作用,並產生明顯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障礙的疾病,而壓力引發的持續緊張狀態常常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2)心理症狀

壓力的生理反應是自發的和可測的,我們通常不能用意識來控製它。而心理反應則不同,它常常決定我們的知覺、對事件的解釋和處理能力。由壓力引起的心理反應有警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精神振奮,這是適應性的心理反應,有助於個體應對環境。但過度的壓力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如焦慮、憤怒、沮喪、抑鬱等,從而使人的思維狹窄、自我評價降低、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心。

工作壓力的心理症狀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認知兩個方麵:

①情緒症狀

壓力往往會帶來不愉快的情緒,表現為憂鬱、焦慮、緊張,也可表現為易怒、暴躁。當受過一些過度壓力事件的刺激(如空難)後,個體甚至會產生情緒性的創傷及心理異常。

②認知症狀

當一個壓力源被認定對個人有威脅時,智力的功能就會受影響,壓力越大,認知的功能和理性思考就會越差。壓力會幹擾對問題解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知覺範圍縮小了,思維比較刻板、固執,所以很難會有創意性的反應。

(3)行為症狀

壓力感的行為症狀包括飲食習慣的變化、嗜煙、嗜酒、生產率降低,壓力還會產生重複、刻板的動作,對環境的反應力減弱。在壓力下,人們在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以下行為症狀:

拖延和逃避工作;

工作績效和生產能力下降;

酗酒和吸毒人員增加;

工作完全破壞;

去醫院的次數增加;

為了逃避,飲食過度,導致肥胖;

由於膽怯,吃得過少,可能伴隨抑鬱;

沒胃口,瘦得快;

冒險行為增加,包括不顧後果的駕車和賭博;

侵犯別人,破壞公共財產,偷竊;

與家庭、朋友的關係惡化;

自殺或試圖自殺。

改變不了老板就要改變自己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極大的疲憊,讓你喘不過氣來的工作都是拜老板所賜。有時候,你一邊恨得牙根癢癢,一邊還要承受、順應,看不到自己創造的成績就一臉倦容,看到老板總是擰著的眉頭又深感疲憊——那種讓你無力的感覺,就是壓力。

誰也不是永遠轉動的機器,麵對來自老板的“重壓”,既然不能在壓力下消亡,那就要尋找在壓力下的“抗爭”。也許來自老板的壓力多種多樣,但學會處理,把壓力不斷地轉化與釋放,同樣可以快樂生存。

如果老板本人就是工作狂,他們大都希望自己的屬下和他們一樣,視工作如生命。他們仿佛吝嗇鬼收集寶物一般地收集工作,可在布置任務給下屬的時候又變得慷慨之至,仿佛在向別人贈送心愛的禮物。我們把這種類型的老板稱為饋贈型老板。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疏於考慮自己分配下去的任務量有多少,下屬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可以搞定,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你應該以辦公室為家,日日夜夜伏案工作。在他們的字典裏,“休息”這個詞似乎早就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下屬應該主動與老板溝通交流,若口頭上的陳述有故意推托之嫌,不如書麵呈送工作時間安排與流程,靠數據來說明工作過多,讓老板相信,過多的工作令效率降低,工作完美度會直線下降。合理正確的溝通會令老板了解你的需求,適當調整任務量及完成時間,或選派更多的同仁來幫你分擔。

世界上有沒有好好先生不知道,但很多職業人卻非常倒黴地遇到了“不好”的老板。所謂“不好”的老板,就是無論你拿出怎樣的策劃方案,他都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