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紙裏包不住火,更莫提蘇瑾與惠明整日的同進同出,壓根就沒怎麼遮掩過,時候一長,他們“兄弟”兩個,乃是斷袖分桃的事,便也已成了眾人心知肚明的事。
不過叫夫子們失望的是,他們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並沒有點醒蘇瑾,甚至反而變本加厲,在第三年時兩人竟然連正經課業都不再怎麼放在心上,倒耗了不少心力去鑽研書畫騎射的小道,空閑之時,更是常常一並出入起了各色詩會文會,花街柳巷,傳出了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才名”來。
這般再過一年,夫子們又勸他們下場考取功名,蘇瑾且罷了,可惠明身為女兒身,即便學問身份都沒什麼問題,可若是下場,一搜身便會暴露,自然是立即拒了,蘇瑾見惠明不能下場,他也婉拒了夫子們的勸說。
到了這個時候,惠明這些下場才需的八股經義也沒了多大興趣,加上隨著歲數漸大,身條漸顯,平日也有諸多不便,在書院裏多待也已沒了太多必要。
蘇瑾見狀,與惠明兩人商量過後,因為不願隱瞞一世,便在私下設宴,請了七八位平日裏相熟的同窗友人,惠明也重換女裝現身,與眾人說明端詳,坦白賠罪,也說明他們二人之後便打算,好好遊覽這大好河山,眾人驚詫之後,便也紛紛歡笑釋然,既為送行,又是道賀,鬧了半晌,乘興而來,大醉而歸。┆┆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兩人離開書院,正欲動身,便又得京中傳信,隻說宮中皇後娘娘身子愈發不好,臨去之前,想要再見他這個侄兒一麵,蘇瑾見信,與惠明一道快馬加鞭,回了家中。
早在蘇瑾下江南前,宮中蘇皇後便從老公爺口中知道了蘇瑾的來曆與前情,若非如此,她必也不會同意最心愛的後輩這般幾年不歸,直到此刻身子實在撐不住,她記掛蘇瑾,又感激他這一輩子諸多籌謀,保下了蘇家與太子,且心疼他為了惠明不顧前途,至今還隻是一介白身,在蘇瑾回來之後,召見了一次二人,次日,便與陛下請旨,隻說瞧著惠明便心生喜歡,想要收她為義女,封為郡主,賜婚與蘇家。
宣德帝與蘇皇後是共患難過的情分,伉儷情深,更莫提蘇皇後如今還危在旦夕,這麼些許小事,自是無有不應的,當下便下旨封宋惠明為端和郡主,蘇瑾拜郡馬都尉,賜玉帶、裘衣,財銀萬兩,且因著蘇皇後不放心,又令禮部與宗人府日夜準備,趕在了一月之後便辦成了兩人的大婚。
就在蘇瑾與惠明大婚的三日之後,蘇皇後再無牽掛,溘然長逝。
蘇皇後去後,太子殿下悲痛不已,之後便謹遵母命,堅決要按著祖製,為母守孝三年,再不問世事,隻深居東宮,整日的清心寡欲,閉門讀書,如此一來,陛下讚其純孝,父子之間反而越發親近。
直至宣德三十三年,陛下突發急病,臥床不起,太子床畔事必躬親,盡心侍疾,陛下感其心意,加上聽聞太醫啟奏,這病隻能靜養,不可勞累,否則危機壽數,一年之後,便主動禪位與太子,改元乘乾。
而在這個時候,蘇瑾與惠明,便早已在去往了塞北草原的路上,夫婦兩個隨心遊覽四處名勝,若有合心意的,便在當地停留小住,或參宴赴會,廣邀名士,或隱姓埋名,體驗民俗百態。
二人此生共孕二胎,一子一女,皆是聰明伶俐,在因為懷胎生子,而不得不歸家靜養的幾年裏,夫妻兩個閑來無事,一時起意,決定將多年來的遊曆見聞編纂成書。
一本書,斷斷續續,耗時三十餘年,曆經多次刪補修改,直至兩人年近花甲,一本《端和遊記》才終於著成,因為兩人並未大肆宣揚,刊印之後,初時反響不過寥寥,但時候久了,便漸漸廣為流傳,常有閨閣兒女細細翻看,不單為看各地的名勝風景,民生雜談,更是羨慕書中細節隨處可見的恩愛纏綿,這般神仙眷侶,也在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
《蘇公公,公公蘇》\/梟藥,全文完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