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作為一座百年曆史工業重鎮,一座因煤而建、因鋼而興的重工業城市,在建設科學發展示範區的進程中,不僅僅意味著GDP、財政收入的增長,還應有其更深、更廣泛的內涵。著力建設生態城市,延續曆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大力提高城市宜居度,無疑是其重要內涵之一。生態環境在城市全麵發展中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和各級決策者所認識。建設“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生態城市”被擺在城市發展的優先位置,視為轉變傳統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唯一正確選擇。建設唐山的生態城,在借鑒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的是一條科學發展新路。
唐山市區南部,百年煤礦的地下開采,史無前例的大地震無情摧殘,造成了地表大麵積坍塌、沉陷。唐山建設者們以開放性思維的胸懷和眼界,在這一地區建設麵積達九十一平方公裏的南湖生態城,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核心區定位於麵積為二十八平方公裏的景觀功能區和濕地生態功能區,將打造成“好玩南湖、神奇南湖、生態南湖、文化南湖”這一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南湖生態城的定位與規劃上的大手筆、大氣魄,著眼的不僅是風帆飛躍的當下,更是隨之而來百舸爭流的千秋萬代!
南湖生態城,是生態與文明的序曲。曾經塌陷的荒地,演變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和人文鮮明的城市新區,實現了“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由“深黑”到“蔚藍”的曆史性巨變。其不僅使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更是對人文意識的革新。南湖生態城的開發建設,是唐山人新價值觀、發展。
觀取向的真實寫照,是唐山人天人共泰的健康生活內在動力的彰顯。
“一個城市的旅遊資源不僅體現在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同樣體現在一個城市的人文環境營造之上。”基於這一理念,南湖生態城建設堅持自然與人文、環境與曆史、遺產相融一體,全麵而細膩展示百年曆史文化發展脈絡的指導思想。麵對區域內廢棄的老礦井、老鐵路等,通過對整個區域內文化要素進行提煉,對地段原有的礦井、粉煤灰場、鐵路、老交大遺址等凸現城市特色的文化要素、曆史遺跡,進行合理規劃,融入新的文化、藝術功能,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並成為整個南湖地區的核心和靈魂。基於此,《南湖故事》應運而生,她不僅鉤沉出南湖地區湮滅在曆史深處以及廣泛流傳於民間的風物、傳奇、掌故、民俗,而且引得文人墨客用發自心底的暢快情感,揮毫潑墨來書寫、情不自禁去吟誦。這的確是一部根植於民族沃土,弘揚先進文化的力作。
當你徜徉在湖光山色、林海花叢之間;忘情於生態南湖、神奇南湖之時,《南湖故事》定會讓您感受一種穿過時光隧道,跨越曆史與現實的滄桑與厚重。城在綠中,美在水中,人在景中。一個鳳凰涅槃的生態城,一座生態花園城市、一座華北水城正在由藍圖變成現實,一幅唐山人幸福生活的長卷正在繪就。《南湖故事》也將隨美輪美奐的南湖生態城建設與發展更加飽滿充實、豐盈動人。
由於時間緊迫,特別是大南湖中心景觀區剛剛形成,她的文化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沉澱成型,所以難免會有許遺漏和個別不當之處,還望讀者多多指點批評,以求將來的文獻更加完善。
參加本書編寫和資料收集的除屬名者外,還有閆景新、劉靜遠、趙學玲、唐向群、沈國生、王國新、李述、董國和、王伊明、劉滿秋、趙曉樓、高麗穎、馬良。
因有些內容來自互聯網,不便一一署名,特對原作者及內容提供者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