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附錄二(3 / 3)

第二,項羽一生領導的最著名的三大戰役(巨鹿之戰、彭城之戰、滎陽會戰),項羽都沒有逞一人之勇。

先看巨鹿之戰。這場戰役是反秦武裝和秦朝主力的生死決戰,也是項羽登上政治舞台的關鍵一步。這場戰役,項羽在殺宋義、奪軍權之後,先派勇將黥布率兩萬軍隊渡黃河,取得小勝,然後,沉了船,砸了釜甑,燒了廬舍,每人隻帶三天的糧食,以表示此次出戰必死的決心。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破釜沉舟”。

而且,項羽率先攻擊的是章邯帶領的二十萬秦軍主力軍團,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打敗了章邯軍團,斷了長城軍團的糧道。然後,集中力量攻打圍攻巨鹿的長城軍團,並徹底消滅了長城軍團。

消滅了長城軍團之後,項羽率軍與被擊潰而尚未被消滅的章邯軍團相峙了半年之久;同時,又采用政治攻勢,瓦解章邯的軍心。

經過半年修整的項羽派蒲將軍率領部分楚軍渡過漳水,日夜兼行,截斷秦軍的歸路。自己親率大軍北渡漳水,再次大敗秦軍。

此時章邯對外麵臨項羽軍團的巨大軍事壓力,對內備受趙高的猜忌,內外交困的章邯請降。

這場著名的巨鹿之戰,項羽指揮若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表現了一位軍事家的天才。在現存的文獻記載上,我們絲毫看不到項羽僅憑一人之力的匹夫之勇。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天才軍事家的指揮藝術。

這裏哪有“匹夫之勇”呢?

如果項羽憑借的是“匹夫之勇”,那麼,他需要“破釜沉舟”調動全軍將士的積極性嗎?

再看彭城之戰。這場大仗是劉邦和項羽的第一次正麵對決,因此,這次對決對雙方都具有決定性意義。劉邦這次是下決心要一舉滅項,項羽是自分封天下諸侯以來第一次認識到劉邦是他稱霸天下的最大敵手(項羽政治上多麼幼稚)。

這場大戰兵力懸殊非常大,劉邦是五十六萬大軍,項羽隻帶了三萬騎兵。但是,項羽的決策非常正確。項羽避開了劉邦正麵布防的彭城之東和彭城之北,將兵力布置在彭城之西的蕭縣,戰鬥也是從彭城西麵的蕭縣打響的。由於攻其不備,加上騎兵打步兵的優勢。所以,項羽隻用了半天時間就將劉邦五十六萬大軍的建製完全打亂,劉邦幾十萬大軍潰不成軍,完全成為敗兵(兵敗如山倒)。

劉邦狼狽到隻有一個夏侯嬰(滕公)為他趕車,一路狂奔,後麵是幾千名楚兵在追擊。

項羽這場大戰打得非常精彩,絲毫沒有一點點匹夫之勇的味道!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我們不知道項羽如何指揮這場戰鬥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彭城大戰是項羽軍事指揮藝術的天才顯現。這種軍事指揮藝術,一是表現在攻擊方向的選擇(選擇了劉邦意想不到的西方),二是表現在戰爭的突發性,三是表現在充分發揮騎兵作戰的優勢。

這裏哪裏有一點“匹夫之勇”呢?明擺著是項羽指揮他的三萬騎兵,摧枯拉朽般地收拾了劉邦,徹底打破了劉邦的迅速滅項之夢,也使劉邦第一次領略到項羽的軍事才幹。不僅劉邦對此戰印象極深,劉邦的士兵也領教了楚軍的剽悍,後來漢軍一見楚軍,特別是一見項羽率領的楚軍就心怯膽戰,不能說和彭城之戰沒有關係。

劉邦原來是速勝論者,滿心想的是一舉滅項,統一中國;彭城之戰使他清醒了。可見,彭城之戰多麼重要!項羽彭城之戰的軍事指揮藝術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

最後,我們看看滎陽會戰。這場持續兩年多的楚漢之戰,是劉、項兩人成敗的關鍵。而在滎陽會戰中,滎陽、成皋一直是雙方爭奪的重中之重。項羽雖然是一尊戰神,但是,打成皋項羽這位戰神的神勇並沒有發揮出來。一奪成皋打了整整一年,項羽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最後,項羽抓住劉邦的軟肋,集中攻打劉邦的糧草線,這才打得劉邦喘不過氣來,倉皇出逃。

無論項羽打得順手還是不順手,項羽都沒有逞匹夫之勇。最終一奪成皋也是點準了劉邦的死穴——後勤生命線,而不是項羽手持利刃突入劉邦大營,殺得劉邦潰不成軍。如果項羽真是逞一人之勇,一人衝入劉邦大營,大展拳腳,那我們倒真要對項羽刮目相看了。斷了軍糧的劉邦最後讓紀信裝扮成自己,吸引楚軍的注意力,自己則從另一城門逃了出來。

二奪成皋是項羽強攻滎陽,劉邦軍團不敵項羽軍團的勇猛,隻好與夏侯嬰兩個人逃出了滎陽。二奪成皋靠的也不是項羽的匹夫之勇,靠的是整個項羽軍團強大的戰鬥力。

如果非要找項羽的匹夫之勇,那麼,下麵這段文字或許可以作(做)個例子:“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驚。”

這是史書記載中可以稱之為“匹夫之勇”的一段文字。細讀此段文字,人們仍然可以發現,項羽要和劉邦決鬥,親自披甲上陣,瞪眼大吼,主要是政治幼稚,其次是急躁易怒。項羽並沒有因此獨闖漢軍大營,也沒有不顧個人安危,瞎闖一陣。

既然如此,韓信為什麼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重溫韓信批評項羽的一段名言:“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在這段名言中,支持韓信評價項羽“匹夫之勇”的有兩個理由:一是項羽奪人心魄的吼聲;二是不能任用賢將。項羽叱吒疆場的勇氣無人可比,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項羽就是“匹夫之勇”。細讀這段名言,其實,韓信主要是認為項羽“不能任屬賢將”。

這番話是韓信從項羽手下跳槽到劉邦帳下後所說的。韓信所說的“不能任屬賢將”應當主要指他本人。項羽不能慧眼識英雄,特別是不能識別韓信是這一時期一流的軍事家,的確是項羽的一大失誤;但是,我們不能忘了,劉邦也沒有看出韓信是人傑啊!韓信在劉邦手下先是差一點被殺,後經夏侯嬰救下,並推薦給劉邦,劉邦也沒有信用他。即使蕭何推薦了韓信,劉邦也隻是看著蕭何的麵子打算給韓信升升官。但是,這種升官並不是劉邦重用韓信,而是為了不駁蕭何的麵子,以免蕭何走人。

據此而言,項羽不識韓信,劉邦也不識韓信。韓信大概推銷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好,否則,項羽、劉邦都不能認識韓信的真正價值。其實,夏侯嬰、蕭何認識韓信,也隻是在和韓信交談後才認識韓信的價值的。為什麼項羽、劉邦不能和這位軍事奇才談上一番話呢?

因此,韓信以項羽“不能任屬賢將”為由,指責項羽是“匹夫之勇”,已經偏離了《孟子》中有關“匹夫之勇”的原始意義,也和今人理解的“匹夫之勇”有區別。因此,韓信批評項羽“匹夫之勇”有兩個問題:第一,韓信所說的“匹夫之勇”已不是孟子所說的“匹夫之勇”;第二,韓信批評項羽“匹夫之勇”主要指項羽不能重用自己。

如果韓信批評項羽的“匹夫之勇”主要是指責項羽不能重用自己,那麼,韓信有關項羽“匹夫之勇”的評價就要大打折扣了。

既然如此,今人為什麼還要反複引用韓信這一並不十分準確的評價呢?

韓信當年向劉邦提出對項羽的評價,意在說明自己為什麼要拋棄項羽而投奔劉邦。今人引用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意在說明項羽的為人,特別是說明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如果從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角度引用韓信當年的評價,那麼,這種不合理就更明顯了。

因為,即使我們承認項羽有“匹夫之勇”的一麵,也不能講這一點作為項羽失敗的一個主因。項羽的失敗的政治原因、軍事原因和性格原因三個方麵,所謂的“匹夫之勇”在這三大原因中都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