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能與不能和項羽對比,我們再看看劉邦。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間,我們沒有看到劉邦自己出過一個金點子;劉邦的許多重大決策也並不都是張良、陳平提出來的。比如新城三老董公建議劉邦為義帝發喪,舉義旗伐楚;轅生提出調動項羽,使項羽的力量分散;鄭忠建議增援彭越,加大對楚國後勤補給線的破壞;韓信提出開辟北方戰場——這些都是極有見地的意見。
轅生和鄭忠的建議前麵我們已經講過。董公是誰?史無明載。但是,董公的建議讓劉邦在政治上占了大便宜。
為什麼劉邦能夠聽到新城董公、轅生、鄭忠這些小人物獻的奇策?為什麼項羽很少聽到這些小人物的奇謀?
韓信曾說項羽吝嗇,刻好官印,放在手裏左玩右把,棱角都磨平了,還不願封賞給他人(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其實,韓信看到的吝嗇隻是表麵現象,骨子裏是項羽太自負,自負到隻認可自己,不認可他人。項羽聽說劉邦想做關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裏也是認為劉邦不行,他那點本事還能做關中王?隻有他自己是英雄,隻有他自己行。這種自負使項羽很難和他人結為同盟。劉邦善於在關鍵時刻封官許願,大搞統一戰線,拉攏韓信、彭越,為消滅主要對手項羽服務。
天下的諸侯王本來都是項羽封的,本來他們和項羽就有天然的聯係。但是,有幾位諸侯王是項羽的鐵杆盟友?有誰願意在關鍵時刻幫助項羽?過於自負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們再看軍事。軍事方麵,有項羽在,有韓信在,劉邦撐破天也隻是個二流。
劉邦政治二流,軍事二流,他憑什麼自負?他沒有自信的資本啊!但劉邦有個特點,就是從諫如流,很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說劉邦什麼行?打仗他老打不過項羽;出謀劃策,他周圍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說張良、韓信、蕭何,包括轅生、鄭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
像劉邦這樣一個人,一不會打仗,二不會治國,三不會出謀,為什麼能夠作為君主,作為一把手統領那麼多人?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文人叫劉劭,寫過一本很有名的一本書叫《人物誌》。劉劭的《人物誌》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專講人才的書。劉劭在《人物誌》裏,把天下的人才分為兩類,一類叫特殊人才,誰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類是普通人才,這個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劉劭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所有的臣子,無論是將還是相,或者說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叫做偏才,隻有國君才叫做通才。
劉劭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他說一個大廚師做菜,會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鹹,但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鹽放多了,叫打死賣鹽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鹹都不能作為燒菜的“主帥”。糖放多了也不行,什麼都不能多。什麼是主帥呢?劉劭說,這個大廚師做菜,作為主帥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帥,鹹了,倒進一瓢水,不鹹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劉劭講得很有道理,我們想想劉邦,再想想劉劭的《人物誌》。劉邦就是那無色無味的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嚐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沒有,那就是主帥。
項羽是什麼呢?項羽是那個辣椒,項羽隻能燒出一盤讓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劉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們要是看了劉劭的《人物誌》,就知道,主帥其實不需要有某種具體的才能。主帥需要的是協調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會領兵打仗,當上將軍去吧;會治國理財,當相國去吧;會出謀劃策,當謀士吧。主帥幹什麼?主帥三件事:善聽,善用,善賞罰。
先說善聽。
善聽有兩層意思,一是別人提了個好意見,你一聽立即付諸實行,這叫善聽。善聽還有另一層意思,別人不提意見,你要怎麼樣?你要會向別人說四個字:“為之奈何?”這叫善聽!別人給你提了好建議你聽了,這不算真正的善聽。真正的善聽是別人不說話你能問他“為之奈何”,這叫真正的善聽。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鹹,該放多少?哪個人該放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人在什麼時間、什麼事件上放在哪個位置上,這都叫善用。
最後一條,善賞罰,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做到這“三會”,你就能當那個無味之水,你就能統領天下。
我們回過來,再看看那個“沐猴而冠”的故事。那個“說者”的悲劇在什麼地方呢?悲劇就在於他找了一個不善聽的人去說話了。所以,提建議你還得看看你的君主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的君主隻會說一個字——“烹”,那你可千萬別提意見!一說準“烹”,找死啊!要找那個善聽的人去提建議,這樣才能夠把你的建議變成實際的行動,造福於國家,造福於人民。
從另一個方麵看,“說者”的意見很對,項羽沒有聽“說者”的意見,他也不會聽其他的人的意見,這是項羽的悲劇。
26.心胸狹窄缺乏寬容黥布叛楚為哪樁再說項羽對待黥布。
黥布,姓英,所以又稱英布。黥,是一種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英布曾因觸犯秦法在臉上刺字,所以又稱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能征慣戰。而且,他和項羽關係一向配合默契,項羽的功過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兒。
率先渡河打響巨鹿之戰的是他,率先打入函穀關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萬的也是他。因此,黥布與項羽十分相似。
項羽在漢元年(前206)年冬十二月入關,次年正月就封英布為九江王,轄境為秦朝的九江郡,大體相當於今天安徽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區。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東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正好處五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麵。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戰之後竟然被劉邦策反了!和項羽關係如此親密的黥布為什麼能被劉邦策反呢?
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平齊,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黥布以有病為由沒有聽從項羽的調遣,隻派了手下的將軍統兵四千人參加平齊。
彭城大戰時,黥布又稱病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責備黥布。黥布看見項羽責備他內心恐慌,不敢去見項羽,致使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而且,一旦誤解產生,又非常難以消除。
劉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項羽和英布之間的誤解和矛盾,誇大項羽和英布的矛盾,鼓吹劉邦最終一定能夠戰勝項羽,導致英布動搖而叛楚。
英布的叛楚,使項羽失去了一員猛將;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麵屏障,陷入孤立。
其實,項羽在軍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項羽表現得寬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黥布未必會叛楚。
缺乏寬容看劉項劉邦待人同樣也不寬容。
劉邦平定陳豨之亂時,曾向天下諸侯征兵,彭越沒有親自率兵參戰,隻派了手下一位將軍帶兵參戰。劉邦對此十分不滿,派使者嚴責彭越。彭越因此而內心恐慌,這成為彭越手下的戰將扈輒規勸彭越謀反的重要誘因。雖然彭越沒有聽從扈輒謀反的勸說,但也沒有處罰扈輒。這就為告密者提供了口實。盡管彭越並沒有反叛,但是,劉邦也沒有放過彭越,隻是劉邦處理功臣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方法,所以,彭越並沒有馬上被處死,但是彭越最終是被醢(剁成肉醬),在漢初被殺的功臣中,彭越最冤枉,下場也最慘。
劉邦的不寬容是在他滅了項羽、當了皇帝之後,因此,劉邦不寬容異姓諸侯王,隻是逼反了些異姓諸侯王,尚未影響到大漢江山。
項羽的不寬容,發生在楚漢相爭之際,因此,同樣是不寬容,項羽付出的代價比劉邦大得多。畢竟項羽的事業正處在爬坡之時,正處在需要大量人才為他打江山的時候。劉邦則不同,劉邦的不寬容是在他已經登上事業的最高峰之時。
項羽理應寬容地對待他所封的天下諸侯,盡量讓天下諸侯站在自己一邊。此時任何不寬容都可能為劉邦所利用,成為自己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阻力。
事實證明,項羽的不夠寬容,失去了黥布,後果極為嚴重。
待人不夠寬容,往往隻看到他人的弱項,看不到自己的弱項,導致自己失去必要的支持,嚴重妨礙了自己事業的成功。項羽的教訓值得認真汲取。
所以我們前麵講項羽軍事上如何如何,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實那都是表象,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底是他個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導致了他政治和軍事上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