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雖然在滎陽主戰場上仍然處於被動,但是,劉邦利用戰略上的優勢迅速彌補了局部戰場的損失。主戰場盡管非常重要,但是,相對於全局而言,主戰場也隻是一個局部戰場。劉邦能夠利用戰略優勢彌補他在戰役中的劣勢,反映出劉邦在軍事戰略方麵實在是勝過項羽一籌。
令人不解的是項羽為什麼不去經營北方戰場,是人力不足顧不上,還是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項羽對軍事戰略的不重視是最根本的因素。項羽過於看重他在局部戰場上的勝利,對戰略全局的關注卻嚴重不足。他既沒有像劉邦一樣開辟北方戰場、南方戰場,又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劉邦的戰略布局。這,也許和項羽的剛愎自用的性格有關。
劉邦在滎陽之戰的第二年(漢三年,前204)已經品嚐到了戰略全局對局部戰場有效支撐的甜頭。
項羽又丟成皋城漢三年八月,劉邦奪得韓信的精兵之後,實力迅速得到恢複。劉邦又打算再赴滎陽主戰場和楚軍作戰,郎中鄭忠勸劉邦,深溝高壘,堅守不戰,派劉賈、盧綰帶兵兩萬,增援彭越,幫助彭越燒毀楚軍的軍糧,攻擊楚軍的後勤補給線(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漢王聽其計。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與彭越複擊破楚軍燕郭西,遂複下梁地十餘城)。
劉賈(?~前196),初泗水沛(今屬江蘇)人。漢高祖堂兄。初任將軍,從劉邦東擊項羽。奉命佐彭越斷楚軍糧草。後渡淮,招降楚大司馬周殷,會兵垓下(在今東北,沱河南岸)。旋與盧綰擊平臨江王共尉。稱帝後封荊王,王淮東。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反,為布軍所殺。盧綰(前247~前194),豐(今)人,與同裏。參加劉邦起兵。在楚漢戰爭中,盧綰官至,封長安侯。漢五年七月,在隨劉邦擊滅後,被封為燕王。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在代地反,與陳豨勾結,暗地支持陳豨抗拒劉邦。劉邦擊殺陳豨,遣使召盧綰,盧綰托病不行,被迫逃到匈奴。一年後,死於匈奴。漢四年(前203)九月,項羽派大司馬(主管軍事的最主長官)曹咎守成皋,自己回攻彭越。項羽臨行前再三告誡曹咎,堅守勿戰,我十五天一定可以平定梁地。
二失成皋。
漢四年(前203)冬十月,劉邦讓士兵向曹咎挑戰,曹咎不敢出戰。劉邦便派人羞辱曹咎,曹咎還是不出戰。漢軍連續羞辱曹咎五六天,曹咎再也不能克製自己的怒氣,不聽項羽臨行前的告誡,渡汜水出戰。曹咎的軍隊剛剛有一半士兵渡過河,劉邦軍攔腰截斷,展開進攻,大敗楚軍。曹咎等人羞愧自殺。項羽第二次丟失成皋。
項羽這次回師向東,在外黃(今河南民權縣)受到外黃縣今門客小兒的啟發,沒有濫施暴力,結果,迅速平定了梁地。但同時,曹咎也丟失了成皋。
這是劉邦第二次嚐到了牽著項羽鼻子走、爭取主動的甜頭,也是劉邦以戰略主動贏得戰役勝利的成功嚐試。
漢四年(前203)冬十月,韓信攻破齊國。此時,劉邦在主戰場雖然仍沒有任何起色,但他已從北麵、西麵、東麵初步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韓信破齊之日,已是項羽敗亡之時,同時也是劉邦軍事戰略思想發揮最大效應之時。
項羽聽說韓信攻占了齊國,立即派他最得力的大將龍且帶兵救齊。這說明項羽雖然人在滎陽主戰場,卻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劉邦戰略包圍的壓力。
漢四年冬十一月,龍且兵敗被殺,韓信鞏固了對齊地的控製。
麵對軍事上的失敗,項羽派說客武涉前往齊地麵見韓信。
派說客去說服韓信叛漢,在項羽來說實在是破天荒的舉動。遊說、策反,從來都是一種政治手段,項羽一貫迷信武力,極少使用這種手段。項羽采用這種非常手段,說明項羽已經意識到劉邦的戰略包圍給他帶來的巨大壓力。
23.中分鴻溝劉項議和劉、項主戰場上,劉邦仍然沒有優勢。但是,項羽卻因劉邦戰略優勢的逐步形成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助、食盡”兩大威脅。
漢四年(前203)秋九月,劉邦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連續派出說客,終於說服項羽釋放太公、呂後,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即成了楚漢的分界線。鴻溝,是戰國時魏國留的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北起滎陽,南至中牟、開封,南流至沈丘入淮河的支流潁水。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來源於鴻溝。所謂楚河、漢界都是指鴻溝而言。今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項羽的鴻溝議和是不得不議和。
整個滎陽之戰的過程就是項羽在滎陽戰場上屢戰屢勝的過程,但是,項羽在局部戰場的節節勝利並沒有給他帶來全局的勝利;相反,當項羽在成皋和劉邦相持的二十八個月中,他的戰略全局方麵的優勢卻在不斷縮小。
韓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魏、代、趙、燕、齊諸國,控製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了從北麵、東麵包圍項羽的態勢。對劉邦來說,韓信破魏、滅代、敗趙、降燕、亡齊,不僅在北方和東方形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而且也解除了自己主戰場的側麵威脅。同時,劉邦獲得了燕、趙等地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大大加強了主戰場的力量。
滎陽之戰的二十八個月中,項羽在滎陽戰場上勝利的過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敗的過程。這樣的統帥怎麼能算得上“善戰”呢?項羽英勇是實,善戰是虛;嚴格來講,項羽隻英勇,並不善戰。尤其是不善於戰略決戰,這是項羽最終敗亡的慘痛教訓。
戰略講的是全局,是整體。戰略布局講究著眼於整體和長遠,不拘泥於局部細節。劉邦雖然在滎陽之戰中每戰必敗,但是,由於戰略全局走活,滎陽主戰場失敗的過程反倒成了他在戰略上最終戰勝項羽的過程。
項羽在滎陽會戰中傾注了全力,這一仗持續時間之長,對項羽最終失敗的影響之大,在項羽一生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那麼多錯誤呢?請看:自毀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