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人間有味是清歡——心向內求!(1 / 1)

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人受到外物的影響,跟著外物的環境轉,隻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這個道體,那是永遠找不到的。對形而上這個道體的研究,所謂修道,或者求證,不像自然科學是求證於外物,而是必須回轉來,向內追求自己。我們想要知道的這個道是個什麼,必須要回轉來自知,才能找到這個東西。所以說,“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從外麵找不到,要從自己內心找才能知道。

大師智慧串講

有個朋友,氣度非凡卻又童心未泯,冷漠外表下包裹一顆滾燙的心!凡是在他身邊的人,沒有不喜歡他的!這樣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理想主義者!最近卻說:“不是因為他孤傲,也不是因為冷漠,他慢慢的不想出去跟人交陪,也發現朋友越來越少!感覺不到樂享!”

分析原因,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放棄美好的理想,也有熱忱,但現實中也有太多的爾詐我虞,有工作壓力,有需擔當有責任,當這些東西無法象交響樂那樣和諧進行的話!人就會感到很累。

實際他的這種疲倦的心理狀態!很多人都有,怎麼辦,大師告訴我們一個解脫之道——心向內求。

也許你從小就覺得與別人不一樣,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傑出的人。但轉眼間你已經是三十多歲的人了,環顧四周,可仍是一個普通人,和別人沒什麼根本不同,而超於常人的人這時卻成批的湧現……你終於發現,自己並不傑出,而且以後也終究不會傑出,消失於芸芸眾生之中,這是你無法逃脫的宿命。為此你自己苦惱、彷徨,以至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一個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對自己的失望,生活沒有了動力、激情,直覺自己的生命毫無意義。

你是否能夠覺悟到:一個人的生命質量,不在於他發明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有什麼成果讓世人矚目,而在於他是否有完美、獨立的人格追求。如果他能把完美的人格作為高於一切的東西去追求,那他肯定與眾不同,他的人生肯定是傑出的。

這 樣說,似乎把“傑出”降了一個檔次,其實不然。在時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日趨萎縮,人的靈魂在物欲和消費中沉淪的情況下,一個人不為迷亂的俗人俗事所左右,從 而確立自己的獨立品格那是很難的,不比發明創造點兒什麼容易。正因為難,他在追求完美人格過程中的行為才一定是高尚的,超凡脫俗的。一個高尚而超凡脫俗的人難道還不算是傑出嗎?

如果你能如此覺悟,那麼你的現在比之於過去,就能夠心境平和,很超脫,也很充實。你就會發現你自身以外的成功和挫折不安,一切煩惱、榮辱在你所追求的“傑出”麵前都顯得微不足道,你把自己的精神升華、靈魂淨化看得高於一切。你就會平心靜氣,心無旁騖,按照自己的意願,認認真真地幹一件事。

這便是人間有味是清歡——心向內求——的真理。

生活工作事業中遇到困難、問題是正常的。真正有用的解決方法是:向內(內心)求,而不向外(外部)求。

通過研究內心,找出問題的根源,修理好這些根源,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而且解決的會很徹底。

而向外部(人、事、物)找原因、找答案,很難真正把握問題的核心和原因。很難很好的解決問題,而且可能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按佛教的說法,因果報應,循環不爽。種因得果,絕沒幸免。問題是果,自己心中的“貪、嗔、癡、慢、執”才是因。解決好了自己的內心,自然解決了問題本身。

向內求,是直指根本;向外求,則是本末倒置。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而向內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內的則要把外麵拆卸,把外麵遺棄與擺脫。外麵的遺棄了,擺脫了,然後你可走向內。換言之,你向內走進,自然不免要遺棄與擺脫外麵的。

向內的人生,是一種灑落的人生,最後境界則成一大脫空。佛家稱此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這是很難形容了。約略言之,人生到達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見有一切外麵的存在。

民國女子張愛玲,她的一生淡如秋菊!文章燦然對於我們後人是寶貴的精神糧食!她的人生態度,讓我學習到一種心向內求的生活!

蘇軾有詩:“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張愛玲文章的寫照。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外求在宏觀上是有界的,在微觀上是無窮的。外求是心的無止境,這有界和無窮的對立統一,就是人類的“緊箍咒”。人間有味是清歡——心向內求!

“常常感到,庸常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麼,它缺少的隻是遼闊。人們抵達了許多東西,惟獨不能在一片遼闊中靜靜地抵達自己。擁有喜樂時,應盡情享受;遭遇困惑時,則以積極態度麵對,將它轉化為激勵成長的動力。果能如此,困惑與喜樂將交織成一盤清新的人間美味,讓人歡喜而樂於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