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不能再包庇曹懷舜了。
簡單的商討之後,曹懷舜貶去所有官職,流放嶺南。
但在民間引起了爭議。不能說一次戰敗,就會永遠戰敗,上秦時的孟明視,眼下的梁積壽與薛仁貴,皆失敗過,可與曹懷舜情況不同。人家敗是失誤,不是怯弱。這上戰場就是生死博殺的,怯弱了,還打什麼?太上皇不是用人失誤,是用人越來越昏庸了。
先有大非川之敗,又有橫水之敗,唐朝這是怎麼啦?
豈止!
李治手上邊功總體不差,這時候底子雖然衰退,但還有一些底子,交給武則天後,僅有的底子糟蹋完了,不是一敗兩敗了,是一敗再敗。
因為對突厥人唐朝有心理上的優勢,此次橫水大敗,議論聲很大的。幸好此時鄭當渠全部竣工,消息傳得及時,牽走了百姓的注意力。
看到邸報,李威將韋弘機喊來。
賞識他對土木的才華,李威給了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重新授於都水監使者之職,專門管丹水渠,以及全國未來的水利實施。但到了最關健的時候,從鄭當渠到丹水渠不用一百裏路就可以全部打通。
可將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段。中間有許多大山,地勢高撥,又沒有合適的水源供給。在這不到一百裏的河渠上將修建兩個中型水庫儲水,隨之還有s渠降低坡度,以及多道原始的船閘——陡門,甚至不得不強行開鑿出兩個不算太高的石山,將石山生生炸出一條河道出來。另外還有建造各個防坍堤,用巨木與岩石在各個石灰岩的山體,強行修一道堤壩出來,防止山體滑坡坍塌。
不是很長,即便將所有河渠拉直,頂多一百裏多一點,然而難度將會超過三門渠的難度。
不但是丹水渠到了最頭痛的地段,各地的水利勘探報表也源源不斷地呈報上來。對水利,唐朝一直很重視的,有史料的記錄就有三百多項。最多的是李隆基,一共五十八起,然後是李治,是四十五起。不過考慮到李隆基地位時間比李治長了九年,國家又是財政最良好的時間段,也說明了最關心的“民生”的皇帝,是李治。就是最末的唐僖宗,國家整個無序,十五年間還有一起水利記載於史冊。
但有懲於隋煬帝大運河之弊,唐朝的水利工程皆不是很大,就著國家財力進行的。一大半是各個地方的刺史親自主持,與朝廷沒有多大關係。但這次大修水利性質又不同,若是讓各地刺史主持,必然處於一種無序狀態,將會造成河流堵塞,生態失去平衡。特別是江南,第一河道必須讓出來,否則洪水泛濫成災,將成嚴重性的災難。到後世,還不停地抗洪救險呢。現在江南有,但因為開發得少,情況不嚴重,幾乎都沒有史書去花精力記載。一旦整體開發,情況卻是兩樣的。
第二必須留下一些湖泊蓄洪,甚至要使各個官員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比如江堤河堤必須留下一個緩坡,減少水位高時的水壓對河堤的衝擊,即使是河道與湖泊中間的淤泥,也隻能適當的挖掘。保持河道上遊的樹木不得胡亂砍伐,減少山洪爆發。保留一些蘆葦野菰的存在,將湖邊的淤泥固定不至於流失。定期檢查河堤上的白蟻,防止蟻穴擴大,造成潰堤。
如何落實,李威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總之,將後世看到的一些抗洪救險,以及大堤的種種隱患,一股腦地倒給了韋弘機,再讓韋弘機與一些內行的專家群策群力,落實細節。
但有一點,這就不能一個州縣去實施,而要所有州縣相互配合。中央朝廷也不得不出來主持大局。
說完了,李威很少過問。
關健時候,問得多,也許讓人想入非非,說不定產生不好的想法,對這件事也來一個掣肘。
可是鄭當渠結束,即將進入下一個環節。全國大修水利的事,留在日後,可是打通鄭當渠與丹水渠馬上繼續接上去施工了。這不是在丹水下遊,考慮水勢浩大,即使是夏天,也可以施工。僅考慮是耕種時間,規模不能弄得太大,有閑工夫的人,前來做一下民夫,沒有,回家種田,不能耽擱了生產。糧食,就算種種變革下去,真正來說,整個唐朝依然是地廣人稀,但還是唐朝最重的課題。
可難度大,李威要了解一下。
韋弘機進來,兩人交談了良久。
“韋卿,辛苦你了,丹水渠這一次得我將它弄好,不要有失誤,後麵的才是真正的”
“得花多少錢帛?”韋弘機也是滿臉興奮。
丹水渠即將竣工,已經吸引了舉國上下的關注。但丹水渠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將物資運到長安,拱衛京城。隻是這一次做得漂亮,沒有給朝廷帶來經濟壓力,也沒有勞民,另外還副帶著衍生了許多新事物,造福於國家百姓。所以百姓說它是善政,歡聲雷動。但相比於接下來的工程,兩渠僅是一個毛毛雨。不僅是花費,還有廣泛程度,這有可能涉及到全國三分之一地區,能平空變出來幾百萬頃甚至近千萬頃良田。
即便最悲觀的想法,也會變出來三四百萬頃耕地。整個唐朝有多少戶人家,一戶人家一百畝,也就是一頃地,僅此一舉,就能安屯三四百戶人家衣食無憂。但賬不能這樣算的,若這樣算,整個唐朝得有多少耕地,是幾個一千萬頃,一人一頃地也有了,然而為什麼地不足?手中有幾千頃幾百頃耕地的大戶人家,庶族地主數不勝數。不能平均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