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帝矛頭隱射,倒是一個機會。然而這個新皇帝進退有據,誰能煸動這些名門世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皇帝?舉國也沒有一個人能有這個能力。再說對抗的結果,對武家有沒有好處?
“大兄,還是太後啊,你想一想,這一次皇帝即位,有沒有除授過什麼官職?”
“這是為了平衡。”武承嗣想都沒有想,就答道。
皇帝在朝中影響力不小,再升遷親信進入朝堂,不說太後,就是太上皇也不大放心,也會升遷一批大臣進入朝堂掣肘。況且他們手握中三品以上官員的除授。
“不是啊,大兄,再想一想,有一些人沒有授啊。”
“你指魏元忠他們?這些人遲早陛下會授的,但此時不宜,要過一段時間,一授,還有一些交易。”
這個交易用得很粗俗,但確實是這個理兒。想撥魏元忠他們回來,李威必須讓出一部分利益給父母。
“不是他們。”
“是誰?”
“東宮啊。”
“東宮也不好授,太上皇還在人間,皇宮多有嬪妃,若置皇後貴妃,後宮嬪妃如何自處?”
“不是她們,是太子妃與兩位良娣的兄長。”
韋月有兩個哥哥,父親正是壯年時候,裴雨荷有父親,還有四個哥哥,就是楊敏父親過世,還有一個哥哥在世間,立授皇宮,不會。可至少太子登基,新的外戚又有了,這些外戚要授一些官勳,嚴格來說,不僅是這三人,包括徐儷與江碧兒的親人,也要授了些薄爵與薄職,上官婉兒與狄蕙狄好,那就算了,成了孤家寡人,不大好授。野辭明月同樣不好授,畢竟是一個黨項人,登基這一天授會有爭議。
可一個不授,也是不對的。
“是啊,你是說太後對皇帝還有猜疑?”
論資質,武承嗣比武三思要笨得多,而且十分矯躁自大,實際上這一條,李威與狄仁傑他們早反應過來。但是不急,地位還沒有穩定下來,一旦穩定,幾年後再授不遲。
“肯定是的。”
“可那又如何,難道你不知道,這一次太後讓陛下登基,正是吃了陛下的虧,才妥協的。”
“大兄,你低估了太後,請聽我言”附在他耳邊說了很久。
武承嗣聽完後遲疑地道:“倒是好主意,我還是很擔心。真不行,那一天,我抽空看看太後的意思。”
“請示太後可以,這也是向陛下問好,大兄何必猶豫不決?”
“不急,不急,吃酒。”
但武承嗣已經意動。
李威下朝後回到東宮,很忙碌。
首先下令遣散宮娥,在洛陽讓她們家人來接回去。這個倒不用他親手處理,動一下嘴皮子就可以了。然後又將自己帶來的五百侍衛解散,不是真解散,是打散了,整編到羽林軍中。不然就是母親也不大放心。
然後政事堂與門下省將奏折就送過來了。
奏折也分成兩部分的,一部分是中書的決策,門下省審核通過,遞到皇帝手中終審。這些決策來自三省,皆是大的朝政。不過讓裴炎分了一分,門下省首號長官郝處俊罷政,他是二號長官,門下省的事務由他來主持了。將大的決策,遞到上陽宮,稍小的決策遞到東宮。
這是人家的職權所在,而且李威現在經驗也欠缺了。必須有一個磨合期,劉仁軌並沒有表示反對。
第二個就是各地呈上來的奏折,有的事務六部九寺官員直接處理,有的還需遞到政事堂。比如死刑犯,古代對死刑十分慎重的,犯人判處死刑,必須皇帝過目。也未必真看,一個人那有這麼多的精力?但得用筆勾一下,然後官員再做一個樣子,三請寬情,最後才真正判決。這也屬於大刑獄,暫時李威插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