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直接開門見山說道:“孤喊你們前來,是為你們族人好,也是為了我們大唐。”
房當族的長老房當鏡問道:“殿下,能不能說清楚一點?”
“來,孤給你們看一張地圖。”說著李威拿出一張地圖,然後用筆沿著赤嶺、積石山勾畫了一個個圈子,一直勾劃到鬆州境內。這些長老開始不明白,最後一個個眼睛亮了起來。
這大大小小的圈子,是沿著各條山脈勾劃下去的,正好是所有的道路要衝所在。當然,不可能將所有道路封死,象積石山就有若幹條小道翻過去,前去白蘭部,可是三軍通過卻是不易。就連積石山稍大的兩條道路,也用圈子封死。還有斥候沒有打探到的道路,那不多,也可以補充。
“這是”
“這些圈子是孤的想法,在這裏築城築關卡替你們防禦,這樣一攏,你們就不會遭到吐蕃人與吐穀渾人入侵。若是喜歡繼續放牧那就放牧,若是喜歡耕種,孤會派人教導你們借著黃河等水源,開墾耕地,種植糧食。唐朝也不會象吐蕃人那樣,要你們貢那麼重的稅務,隻要你們每年獻出一些禮物當作貢品即可。或者朝廷需要你們的馬匹,也會派人與你們互市,大家心甘情願的交易。當然,戰時用兵需出兵,可不是無償出兵,朝廷會給獎賞與撫恤。可平時朝廷也同樣會派出駐兵與武器,替你們防禦各個關卡。但這個時間有可能很長,要過兩三年,三五年才能實現。”
這裏留下了一個坑,雖然替他們防禦,但是這一帶生活著幾十萬黨項人,有可能能抽調五萬黨項精兵。有了這些精兵,以及熟悉地形,又可以翻過積石山,吞滅白蘭羌,將關卡修到紫山上。滅掉了白蘭羌,吐穀渾等於是甕中之鱉,唐朝想要怎麼捉就怎麼捉。這就避免了在大非川烏海揚短避長地死磕。當然,吐蕃不會坐視不管的,可是步步進逼,化野戰為攻防戰。耗也將吐蕃耗死了。可這首先要兩個前提,第一個是九曲收複,屯田,不可能從關中將糧草運到積石山與紫山的,第二個就必須需要大量適合高山地形作戰的將士。
實際上滅掉白蘭部,吐蕃人隻能死戰,朝廷卻不需要死戰,隻要從容據守關卡城堡堅守,從後方端掉吐穀渾,失去了吐穀渾,再加上內部的矛盾、戰爭所帶來的財政危機,吐蕃滅亡就不遠了。至少能讓吐蕃恢複到隋朝諸候分割的局麵。
但這個目標有些遠,有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實現,有可能一輩子實現不了。
可不管能不能實現,拉攏黨項人卻是有百利而一害的。
而且用唐兵替他們守城,立意更遠。不能讓黨項人自己守,黨項人之所以弱,是各部鬆散。一旦讓他們自己來守,必須經常聚會分攤兵源與稅務,那麼就逐漸演變成統一的局麵。一旦積石山下有了一個統一的黨項人部族
這個後果更糟糕的。雖然浪費財力與人力,卻能挪出來大量的黨項兵源征用,得永遠大於失。
李威一個人也沒有說,也沒有人能猜出來,這些長老同樣不行,往利武狐疑地問:“那你們唐朝需要我們黨項人做什麼?”
“做我們大唐的子民,享受我們大唐的文明,財富,海納百川的包容。近的,隻要求你們在我朝與吐蕃人作戰時,盡量拖延出兵,若是出兵,也是敷衍作戰。”
“這”一起遲疑,似乎聽起來付出很少,但回報卻很多。
“請相信孤,孤身上也有鮮卑血脈。”這一句聲音很小。
能大喊漢胡一家,頂多讓那些名門世家恥笑,可符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但不能大聲喊,我是鮮卑人的後代,那麼有可能危及李氏皇室在中原的統治。其實李威也沒有將自己視為鮮卑人,心裏麵還是那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麼就是同化,從文化種族上徹底抹殺原來的印記,要麼直接抹殺,要麼分化,使其徹底地不能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