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震關,就到了瓦亭川,秦州城東這一段瓦亭川彙合了略陽川的河水,河麵始廣。
大軍源源不斷而來,不僅是軍隊,更多的物資也源源不斷地發向了青海,於是在河麵上強行架起了一座很寬大的木橋。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大臣反對君王開邊功,唐朝與吐蕃還沒有開戰,國庫裏本來積存的一些物資財政,很快再度空蕩蕩的。
這些不是李威所能管的,一揮馬鞭,說道:“停下。”
號角聲吹了起來。
一萬多士兵,立即勒馬停了下來。
在長安城中戰馬還是缺少的,李威利用手中職權,不停地強行調來各處馬匹,直到過了汧水,才勉強使每一個士兵配置了一匹戰馬。但行軍速度依然不快,一路西上,借助各種地形,再度一邊行軍,一邊練兵。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輜重。
這也與唐朝的府兵製有關,唐初沒有大量常備軍,當然節約了開支。作戰時,由折衝府發府兵。這些府兵大多數是農民,每十人準備六匹馬,這不是騎的,是用來運輸的,根本不能指望它載著士兵衝殺,真不行,就用驢代替。然後準備吃飯的馬盂,帳蓬,給馬喂食的布槽,鐵鍬,?、也就是後世的鐵鎬,鑿子,這是做工事時用的。還有一個碓,舂米時用的,筐,挑東西用的,或者挑戰利品,有時候大勝時挑人頭,接著還有斧、鉗、鋸子,開路時的鐮刀,兩張床,馬的韁繩、籠頭、馬蹬,兵器有短火矛、弓、箭、箭囊、橫刀、磨刀石、綁腿、大觿,然後就是幹糧。至於盔甲、陌刀,以及軍弩等武器裝備,那是集合後發放,戰後還要重新交還朝廷。這與後世電視裏看到是載然不同的,除了一些特殊的部隊外,大多數作戰沒有集合前,是亂蓬蓬的一團,就象一群難民一樣。
這些府兵,農忙時種地,農閑時練兵。因此唐朝全民皆武,身體素質也比宋朝強,也是這個原因。作戰時,朝廷派將領持朝廷魚符去折衝府征兵,一般是果毅都尉隨軍前往。若是大的戰役,象這一次青海戰役,折衝府的幾乎所有將領皆在隨軍而行。
可是折衝府已經開始敗壞,漸漸無兵可征了。這一次大多數士兵就是後世常出現的募兵製征來的。而且戰役時間有可能很長,物資大多數變成了朝廷承擔。什麼樣的兵皆有,就象李威這一群士兵,有許多人抱著鐵鍬不放,當成了寶貝疙瘩,還指望它回家去繼續挖幾個大蘿卜。所以除了必備的輜重外,還有府兵自帶的物資。
沒有到青海,可看手下這一群士兵,李威就能想像現在青海亂成什麼樣子。但因為手中的權利,李威很果斷,有的士兵表現一直不好,直接淘汰回去。寧缺勿濫。一些表現優異的士兵,立即提撥。到了秦州,稍微那麼好看一點了。
站在木橋前,開始布置,將士兵分成兩方,一方在河西防禦,一方在河東演練渡河,不是就著這個木橋展開的,而是就著瓦亭河,重新搭橋。這樣練軍有很多好處,一旦開戰,不僅僅是攻防戰,還有一半將在運動戰中展開。與行軍很類似。而且這樣不停地練習,也鍛煉了各個將軍的真正統帥能力。不是李威一人看出來。
關健是其他押送士兵的將官不敢這樣做。本來日期就緊,趕不到,會責受處罰的,輕則杖笞,重則砍頭。路上不敢耽擱。即使時間有限,也沒有這個財力,特別是騎兵,象這樣近乎殘酷的實戰,會不時地折傷戰馬,在這時代,馬與人同樣金貴,敢不敢傷?受傷的士兵,甚至一兩個不小心死亡的士兵,他們也不敢負責。更不要說李威將一些表現不好的士兵強行淘汰。在唐初為了防止士兵逃兵役,真病了,派大夫治,用人抬也將你抬到前線。得了癌症都沒有用,要死就死在前線,休想在家裏養病。
正在演習,遠處幾個人奔了過來,正中一個人騎著一頭小毛驢子,遠遠地大喊:“殿下何在?”
李威騎馬衝了過去,下了馬,親熱地拍了拍西門翀的肩膀,道:“西門翀,好久未見了,孤聽說你在秦州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