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的父親與大哥皆有名氣,可是隋朝的官員,幫助過瓦崗軍,沒有幫助過唐朝。但作為名門遺孤,唐朝一直在照顧與培養,先是以蔭生進入弘文館,這可不容易的。李威對徐儷的許諾,也不過讓徐堅進入國子監,弘文館還是不敢答應。這樣一步步走上仕途。從某種意義上,他第一感謝的是李世民,不但培養,還替他報了家門之仇,第二是李淵。
但將這句話說出來,不是提及過去的事,有更深的意思,朝廷對我有恩,所以我對朝廷盡忠。這個盡忠的是唐朝,不是李治,所以看到那個對唐朝有利,我就支持誰。會是支持誰?裴行儉不可能抱著李威大腿說:“殿下,我以後效忠你了。”
是朝廷的重臣,又是名門之後,話點到此,什麼都點明。
李威感謝地說:“孤謝過了。”
“不用謝,臣不是幫助你,是盡忠朝廷。”
“是,”李威無可奈何。這何必區分得那麼清楚?
裴行儉忽然將話鋒再次一轉,問道:“殿下,若有機會,殿下將來願意做守成之主,還是雄主?”
這反複地繞,李威越發糊塗,慎重地問道:“何謂守成之主,何謂雄主?”
“守成之主,就是祖輩打下了江山,認真處理國事,仁愛、節儉、謙虛、勤奮、知人善用、納諫如流,而且處政不死板,學會因時製宜地變通。”
“”李威抹了一把汗,嚅嚅道:“裴侍郎,就是這樣的人君,恐怕也不多吧?”
“有,上古兩漢皆有,東晉南北朝也有幾個人主勉強算得上,自秦以後,做得最好的是漢文景宣三帝,陛下也可”有些遲疑,因為皇上這些年一年比一年差,不知道後麵會發生什麼。
“那麼雄主呢?”
“雄主很少了,不但兼有守成之主的資質,而且在亂世能混一宇宙,一統八荒,定國後能開疆柘土,安定百姓。因此不僅仁愛節儉,還要胸襟開闊,抱負遠大,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善於識人馭人。”
“”又抹了一把汗,這個更少,遲疑了一下問道:“秦始皇算不算?”
“不算,他武有餘,定國後以郡縣製代替諸候製,結束了春秋戰國之爭,又統一度量衡文字,可是以暴得天下,又以暴治天下,失去了仁愛之心。因此秦不長遠,不能算雄主,隻能算霸君。”
“”秦始皇不算了,還能有幾人,又問道:“漢高祖如何?”
“漢高祖以布衣得天下,不易哉。然而文治有餘,武功不足,因此自感不能駕馭一些功臣,於是韓信等人立即遭到殺害。隨著又遭到匈奴之侮,因此隻能算是開國之君,離雄主尚有一段距離。”
“漢武帝呢?”
“漢武帝掃平北漠,匈奴人幾百年不為中原所害,可是太過暴厲,不能算。”
“光武大帝如何?”
“雖然他因為西漢外戚之亂,沒有戒子孫注意外戚,然後外戚專政,為了平衡,又用宦官為之,終於使東漢後幾十年國不象國,家不象家,但勉強算一個。”
這個評價嘛,不想抬杠,又問道:“晉武帝肯定不能算的,治國鬆馳,居然晉惠帝如此昏庸而不察。滅蜀是父輩作為,滅吳是因為孫皓更殘暴。北魏太武帝也不算,沒有混一天下。那麼隋文帝呢?”
“隋文帝雖然為煬帝所蒙混,但能算上。”
“太宗如何?”
裴行儉眼睛亮起來:“他肯定算的,秦治以後千古第一帝也。”
裴行儉受了李世民的恩,所以推崇如此。還有一個問題,他沒有問出來,這都是開國之君,不過中興之君不是沒有,夏周商皆有,不好考證,但後來也有,比如明成祖,康熙大帝,皆符合裴行儉的雄主條件。
隻是苦笑:“裴侍郎,守成之主都不易,孤那敢做雄主?”
“錯也,殿下低估了自己。人君都想做雄主,可是資質欠缺。但殿下條件都是符合了,隻要殿下想做,以後未必不是一代雄主。”
也就是自己將來是李世民、朱棣、康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